湄南藿韵记:庞泰补酒的跨洋传奇(上卷)(第1页)

楔子 2016胡志明市:雨季的补酒困局

湄南河的雨季,总带着化不开的湿热。胡志明市的“庞泰药铺”里,第三代传人庞明泰正对着柜台前的老顾客阮阿婆叹气——阿婆是药铺的老主顾,每年入夏都要带两瓶庞泰补酒给出海的儿子,可今年刚喝了三天,儿子就说“上火得厉害,喉咙疼得咽不下鱼露”。

“明泰啊,是不是酒的方子变了?”阮阿婆攥着布包,语气里满是担忧,“我儿子在湄南河上捕鱼,风里来雨里去,离不得这补酒驱寒,可现在喝了上火,可怎么办啊?”

庞明泰接过阿婆递来的空酒瓶,瓶底还剩些琥珀色的酒液,凑近闻,熟悉的辛香里带着股燥气。他想起祖父传下的手抄本,里面记着“庞泰补酒源出中国古方,以淫羊藿为君,鹿茸、海马为臣,温肾驱寒”,可越南的湿热气候,比中国北方更甚,纯粹的温性方子,确实容易让本地人“积燥生热”。

窗外的雨还在下,雨点砸在药铺的青石板上,溅起细小的水花。庞明泰摸着祖父手抄本上“君臣佐使”的字样,忽然想起去年去北宁省采红参时,老药农说的“越南红参性温而润,能补气血却不助燥,最适合湿热之地”。他心里暗忖:或许,该在古方里加些越南红参,既保留温肾的功效,又能中和燥气——这不是改变古方,是让古方“入乡随俗”,就像祖父说的“药要顺水土,方要合体质”。

第一卷 古方东渡:福安的南土适配

庞明泰的祖父庞福安,是庞泰补酒的第一代传人。1920年,20岁的福安从广东潮州来到越南,随身带着一本泛黄的《本草纲目》抄本和父亲传下的补酒古方——那方子以淫羊藿为君,配伍鹿茸、海马,是潮州渔民常用的驱寒补方,可到了越南,却遇上了“水土不服”。

初到胡志明市时,福安在湄南河边开了家小药铺,煮好的补酒刚卖出去,就有顾客找上门:“老板,你这酒太烈了!喝了夜里流鼻血,身上还长疹子!”福安尝了尝自己煮的酒,确实比在潮州时烈了些——越南的雨季湿热,人体本就“积湿生热”,再喝纯粹温燥的补酒,自然容易上火。

福安没急着改方子,而是每天去湄南河边的渔市,看渔民的生活:清晨出海的渔民,披着湿冷的渔衣,回来后喝一碗热鱼露汤,却很少喝烈酒;老渔民说“越南的寒是‘湿寒’,光驱寒不行,还得祛湿”。他还去附近的药农家里,看他们用什么药材——药农的竹篮里,总有几支粗壮的越南红参,“这参比中国的参润,补气血又不燥,炖鸡、泡酒都好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