湄南藿韵记:庞泰补酒的跨洋传奇(下卷)(第1页)

楔子 2017纽约:异域的体质难题

纽约的初冬,寒风裹着枯叶,吹进曼哈顿的保健品展厅。庞明泰站在庞泰补酒的展台前,眉头却锁得很紧——一位来自明尼苏达州的顾客托马斯,喝了补酒后三天,就找上门说“浑身发热,夜里盗汗,连咖啡都不敢喝了”;还有位洛杉矶的华人女士林太太,说“喝了酒总觉得肠胃胀,不像在越南喝时那么舒服”。

“明泰先生,欧美人体质和东南亚人不一样,他们常年吃高热量食物,很多人还有‘内热’,咱们的补酒虽然加了红参,可能还是不太适配。”陪同的美国经销商约翰,手里攥着顾客反馈表,语气里满是担忧,“要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,咱们很难打开高端市场。”

明泰回到酒店,打开祖父的手抄本,指尖划过“药要顺水土,方要合体质”的字迹。他想起在越南时,针对渔民、脚夫调整方子的经历——欧美人体质偏“内热夹湿”(高热量饮食积热,室内空调久待生湿),而越南人体质偏“湿寒”,补酒的温燥度得再降,还得加些能“清内热”的药材。

窗外的纽约夜景灯火璀璨,明泰忽然想起去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交流时,教授提到的“西洋参性凉而补,能清虚火”——越南没有西洋参,但可以用本地的麦冬替代,麦冬能滋阴润燥,刚好中和补酒的温性。他立刻给越南药铺的徒弟打电话:“准备些北宁省的麦冬,按‘淫羊藿三钱,麦冬一钱’的比例,先泡几瓶样品,寄到纽约来!”

第一卷 体质适配:欧美市场的调方智慧

两周后,麦冬样品寄到纽约。明泰第一时间找到托马斯,给他试喝加了麦冬的补酒。“托马斯先生,这瓶酒加了能‘降火’的草药,您每天喝一小杯,要是还觉得热,就告诉我。”

托马斯半信半疑地接过酒瓶,当晚就喝了一杯——入口比之前的补酒更温润,没有了灼烧感,夜里也没再盗汗。三天后,他给明泰打电话,声音里满是惊喜:“庞先生,这酒太神奇了!我现在早上能慢跑半小时,之前跑十分钟就觉得累,而且没有任何上火的感觉!”

林太太试喝后,也反馈“肠胃不胀了,连消化都好了”。明泰又根据不同欧美顾客的体质,做了更细致的调整:

- 针对常吃牛排、汉堡的“内热型”顾客,加麦冬一钱五分,海马减至七分(海马性温,减量避免助热);

- 针对久坐办公室的“湿困型”顾客,加茯苓一钱二分,红参减至一钱八分(红参偏补,减量避免壅滞);

-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