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娥惊见黑丝生——青娥丸仙踪记
下卷 仙丸扬名定青娥
第一卷 京华传讯起波澜
元和十三年秋,长安传来诏书,召郑愚归京任职。此时的郑愚,已在琼州任职九载,年过八十七岁,却因常年服用“三仙丸”,须发黑白相间,腰脊挺拔,步履稳健,望去竟如六十许人。幕僚们笑着打趣:“大人这模样归京,怕是要让长安权贵们惊掉下巴!”郑愚却望着案上那罐即将带往长安的“三仙丸”,心中自有一番盘算——他要将这岭南奇药,带进中原医林,让更多人见识“精足则神旺”的医道真义。
启程前,琼州百姓倾城相送,码头边摆满了百姓自种的胡桃、采收的杜仲皮,还有炮制好的补骨脂。老渔民老周拄着拐杖,将一坛亲手泡制的“三仙丸药酒”塞进郑愚手中:“大人,这酒您带在路上,长安天冷,喝了暖身!”农妇阿秀抱着已长成孩童的儿子,哽咽道:“若不是大人和仙丸,我哪有今日的安稳日子!”郑愚望着眼前一张张真切的面容,忽然觉得,这“三仙丸”早已不是一味药,而是琼州百姓与他之间,一段用健康与信任编织的羁绊。
船行至广州府时,恰逢岭南节度使在此设宴接风。席间,一位年过花甲的长安来使,见郑愚鹤发中透着黑丝,精神矍铄,不由惊叹:“郑大人久居瘴疠之地,竟比在长安时还要健朗,莫非有什么驻颜奇术?”郑愚笑着取出“三仙丸”,递与来使:“此乃琼州所制‘三仙丸’,以补骨脂温肾、胡桃填精、杜仲强骨,三药相合,助我留住几分元气罢了。”来使将信将疑,取了几粒服下,只觉腹中温热,连日来因旅途劳顿引发的腰脊酸痛竟缓解了大半,当即求郑愚赐予一整罐,说是要带回长安,献给朝中老臣。
消息传回长安,很快引发了一场小小的波澜。太医院的老医官们听闻“岭南蛮夷之地竟有能‘驻颜’的奇药”,多是不屑——在他们看来,《神农本草经》《伤寒杂病论》中所载的补益之药,早已涵盖养生之道,区区岭南草药,怎配称“仙丸”?唯有太医院院正李公度,素来主张“医道不分地域”,主动修书给郑愚,希望他归京后能带来“三仙丸”,并详述其炮制之法与医理依据。
郑愚收到书信,心中愈发坚定了推广“三仙丸”的决心。船行至湘江流域时,遇到一位辞官归乡的老御史,年近七旬,因常年伏案批阅奏章,不仅腰膝酸痛难忍,还患上了“夜盲症”,每到黄昏便视物模糊。郑愚见他形容憔悴,便取了“三仙丸”相赠,嘱咐他每日三粒,温酒送服,同时用杜仲、胡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