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脂仙缘:百草春秋录(1)(第1页)

骨脂仙缘:百草春秋录(上卷)

楔子

上古洪荒,昆仑之墟有灵脉蜿蜒,自天池倾泻而下,浸润出一片百草丰茂的谷地。谷中多奇花异草,却有一株毫不起眼的灌木,岁岁枯荣,其籽如豆,色褐如檀,落地即能扎根,逢霜更显葱郁。时神农氏尝百草济民,一日行至谷中,见一老者倚树而坐,手扶腰膝,蹙眉呻吟,身旁稚童正将此灌木之籽捣碎,和以山泉,敷于老者膝上。未及一炷香,老者竟能起身行走,笑叹“此籽补骨如神”。神农氏取籽细察,见其性温,嗅之有辛香,遂载入《神农本草经》初稿,名之“补骨脂”,注曰“温肾助阳,固精益髓,主腰膝冷痛,筋骨痿软”。然彼时文字未盛,此识多赖口耳相传,如谷中晨雾,虽弥漫四野,却未留清晰痕踪,唯待岁月沉淀,方显其济世真章。

第一卷 野径藏珍·先民识药

一、寒溪畔的“骨暖籽”

尧舜之时,中原腹地有“历山氏”部落,族人多以农耕渔猎为生。部落西麓有寒溪,溪水常年冰凉,溪边多生那株神农提及的褐籽灌木。每至深秋,溪边劳作的族人常感腰膝发僵,握锄无力,部落巫祝虽能以艾草驱寒,却难除根。有一老妪名“姜媪”,其夫早年狩猎伤了腰椎,每逢阴雨天便痛不能卧。一日,姜媪见溪边野鼠衔食褐籽后,竟能灵活窜上陡峭崖壁,心下生疑,便采得数捧褐籽,晒干后碾成细粉,每日取少许拌入粟粥,喂与丈夫。

三日后,丈夫竟能扶着门框站立;半月后,已能随族人下地耕作。消息传开,部落族人纷纷采籽入药,有人将籽与羊脂熬制成膏,敷于扭伤的脚踝,次日便能行走;有人将籽泡酒,寒冬时饮上一杯,浑身暖透,田间劳作再无筋骨畏寒之苦。因这褐籽能让冻僵的筋骨重获暖意,族人便唤它“骨暖籽”,却少有人知其原名“补骨脂”。姜媪怕后人遗忘此法,便在部落聚居的山洞壁上,用红土画出褐籽灌木的模样,旁刻“腰寒食籽,骨暖如春”八字,这便是补骨脂最早的“文献”——不是笔墨典籍,而是先民在生存实践中刻下的生命密码。

二、农书里的“闲笔”

西周初年,周公制礼作乐,天下渐定,农桑之学始兴。有农官“樊仲”,遍历各地考察农情,着《豳风农记》,书中多记五谷桑麻的种植之法,却在“杂植篇”末添了一段闲笔:“渭水之滨,有木名‘破故纸’(补骨脂古名),其籽可食,亦可疗。春种时,耕者多腰脊酸痛,取籽三升,炒香后与杜仲同煮,饮之三日后,负薪百斤不觉累。吾尝见老农用其籽拌麦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