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卷 现代转型·全球共享
一、补骨脂的现代炮制与质量标准
新中国成立后,中医药事业迎来发展新机遇,补骨脂的研究与应用进入“标准化、规范化”阶段。科研人员在继承传统炮制方法的基础上,结合现代科学技术,优化炮制工艺,制定质量标准,确保补骨脂的药效稳定和用药安全。
在炮制工艺方面,科研人员对传统“盐炒”“九蒸九晒”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,通过正交试验法,筛选出最佳炮制参数。例如,针对“盐炒补骨脂”,研究发现:用2%的食盐溶液拌润补骨脂籽,在120℃下炒制15分钟,既能最大限度保留补骨脂素、异补骨脂素等有效成分,又能增强其“引药归肾”的功效。这一工艺被纳入《中国药典》,成为全国统一的炮制标准。江苏南京中药厂,率先采用这一标准化工艺生产补骨脂饮片,产品销往全国各地,深受医院和药店好评。
在质量标准方面,科研人员建立了补骨脂的“指纹图谱”和“含量测定”方法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(HPLC)技术,测定补骨脂中补骨脂素、异补骨脂素的含量,规定每100g补骨脂饮片,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总量不得少于0.8g;同时,建立补骨脂的特征指纹图谱,确保药材的真伪和纯度。这一标准的制定,有效遏制了“以假充真”“以次充好”的现象,保障了临床用药安全。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(现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),还定期对全国补骨脂饮片进行质量抽检,确保标准的严格执行。
此外,科研人员还对补骨脂的“毒性”进行了系统研究,发现补骨脂中的某些成分(如补骨脂酚)具有一定肝毒性,但通过规范炮制(如炒香、盐炒),可降低其毒性。因此,《中国药典》明确规定:补骨脂必须经过炮制后方可药用,生补骨脂禁止直接入药。这一规定,既继承了传统“炮制减毒”的智慧,又体现了现代医药的安全理念。
补骨脂现代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的建立,使其从“经验性用药”走向“科学性用药”,为其临床广泛应用和国际化发展,提供了坚实的质量保障。
二、补骨脂的现代临床应用拓展
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的深入,补骨脂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展,除传统的“温肾补骨、散寒止痛”外,还在治疗骨质疏松症、抗肿瘤、调节免疫等领域取得了显着进展,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常用药。
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,科研人员发现补骨脂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、抑制破骨细胞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