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脂西渡:百草通玄记(3)(第1页)

骨脂西渡:百草通玄记(下卷)

第五卷 光疗新生·机理渐明

一、苏黎世的“光线密码”

20世纪初,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院的皮肤科教授库尔特·古利克森,在维勒教授补骨脂素研究的基础上,开始探索“光线波长与药效”的关联。彼时,欧洲医生虽已用补骨脂素配合日光治疗白癜风,但疗效时好时坏,古利克森推测,问题或许出在“日光成分复杂”——不同波长的紫外线,对补骨脂素的激活效果可能截然不同。

他带领团队搭建了精密的光谱实验装置,将补骨脂素溶液分别置于不同波长(280-400nm)的紫外线照射下,通过仪器监测溶液中化学物质的变化。经过数百次实验,他们发现:波长在320-400nm之间的长波紫外线(UVA),能最有效地激活补骨脂素,使其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,进而促进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增殖与黑色素合成;而波长 shorter 的中波紫外线(UVB),不仅激活效率低,还易灼伤皮肤。

这一发现恰好印证了中国民间“只晒晨光,不晒晌午烈日”的智慧——晨光中长波紫外线比例高,晌午烈日则中波紫外线占优。古利克森在论文中惊叹:“中国百姓在没有任何仪器的情况下,仅凭世代实践,就掌握了激活补骨脂药效的‘光线密码’,这是对‘实践先于理论’最生动的诠释。”

基于此,他研发出世界首台“补骨脂素-长波紫外线治疗仪”(PUVA治疗仪),通过精准控制紫外线波长和照射时间,让补骨脂素的疗效稳定可控。1932年,苏黎世大学医院用这台仪器治疗了一位全身70%皮肤患有白癜风的患者,经过半年治疗,患者皮肤色素基本恢复正常,成为PUVA疗法的首个成功案例。

二、纽约的“顽固癣疾案”

1950年代,美国纽约西奈山医院接收了一位特殊患者——45岁的裁缝约翰,患银屑病(牛皮癣)已有20年,全身多处皮肤覆盖厚厚的鳞屑,瘙痒难忍,试过多种药膏和口服药,均告无效,甚至因长期使用激素药膏,出现了皮肤萎缩的副作用。皮肤科主任艾伦·罗森伯格医生,决定尝试刚传入美国的PUVA疗法。

治疗前,罗森伯格医生仔细研究了约翰的体质:患者面色潮红,易烦躁,舌苔黄腻,按中医辨证属“血热生风”。他意识到,补骨脂素性温,若单用可能加重患者的“血热”症状,便借鉴中医“配伍减偏”的智慧,在口服补骨脂素制剂的同时,让患者饮用由金银花、生地、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