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脂涉海:南洋百草灵韵记(下卷)
第五卷 欧风东渐·草木遇新知
一、港口的“褐珠”之惑
17世纪末,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“阿姆斯特丹号”停靠在巴达维亚港,药剂师扬·范德林登奉命采集南洋特有的草药标本。在华人聚居区的“同济堂”药铺,他第一次见到了补骨脂——褐如檀木的籽实被装在竹编小篓里,散发着淡淡的辛香,药铺老板林文钦正用毛笔在纸上记录:“骨脂籽,温肾祛湿,主骨痹、肤痒,配咖啡煮饮,抗疲甚效。”
扬拿起一粒籽实,放在手心端详,不解地问:“林先生,这不起眼的籽儿,真能治这么多病症?”林文钦笑着递给他一杯刚煮好的“郑和豆咖啡”:“范德林登先生,您先尝尝,这是爪哇人的日常饮品,喝了便知它的妙处。”扬浅啜一口,初觉有咖啡的醇厚,后有草药的辛暖,一杯下肚,连日航海的疲惫竟消散大半。
他跟着林文钦来到药铺后院的菜园,见补骨脂植株长在溪边,卵形叶片上沾着晨露,淡紫色小花在风中摇曳。林文钦摘下一片叶子,说:“此草性温,入肾、脾二经,肾主骨,脾主湿,南洋湿热,百姓多骨痛、肤疾,用它正合时宜。”扬虽不懂“经络脏腑”之说,却被补骨脂的实用功效吸引,小心翼翼地采集了植株、籽实标本,还抄录了林文钦写下的12种用法,其中“外敷治白癜,需晒日光”的记载,让他格外留意。
三个月后,“阿姆斯特丹号”返航,扬将补骨脂标本妥帖地放在木箱中,与豆蔻、丁香等香料标本一同带回荷兰。他在航海日志中写道:“这来自东方的‘褐珠籽’,或许藏着未被发现的药用奥秘,值得深入研究。”
二、乌普萨拉的“命名之缘”
1753年,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正在编撰《植物种志》,致力于用双名法为全球植物建立统一命名体系。当他看到扬·范德林登的后人捐赠的补骨脂标本时,立刻被其独特的形态吸引——蝶形花冠、单籽荚果,与欧洲已知的豆科植物相似,却又因“治皮肤白斑”的特性显得特殊。
林奈查阅了扬留下的航海日志,看到“外敷治白癜,需晒日光”的记载,又对比了从中国传回的《本草纲目》译本中“补骨脂,治白癜、顽癣”的描述,心中有了主意。他取希腊语“psora”(意为“鳞屑状皮肤病”)为属名,“corylifolia”(意为“榛子叶状”)为种名,将补骨脂命名为“Psoralea corylifolia”,并在《植物种志》中注解:“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