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脂丝路:中西医脉合璧记(2)(第1页)

第三卷 铁骑西来·医脉跨域相逢

一、蒙古军营的“寒痹之困”

公元13世纪,蒙古帝国西征的铁骑席卷欧亚大陆,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,率领大军攻占波斯的巴格达,建立伊利汗国。蒙古士兵多来自北方草原,耐寒善战,但进入波斯后,因当地气候湿热,又常饮生冷的羊奶,许多人患上了“寒痹”之症——关节酸痛,遇寒加重,甚至有人因疼痛无法骑马作战。军营中的蒙古军医,擅长用“针灸”“艾灸”治疗,但军营中士兵众多,药材与器械不足,难以应对大规模的“寒痹”疫情。

旭烈兀为此忧心忡忡,召集麾下将领与谋士商议对策。此时,曾在波斯宫廷任职的医者伊本·海赛姆,因医术高明被旭烈兀招致麾下,他向旭烈兀建议:“大汗,波斯有一种来自东方的草药‘Fasfasa’,能温补肾气、散寒止痛,治‘寒痹’疗效奇佳,不如在军中推广使用。”旭烈兀虽对波斯草药不甚了解,但见伊本·海赛姆言之凿凿,便下令让他负责为士兵治疗。

伊本·海赛姆立刻从波斯的农庄调集大量补骨脂籽,在军营中架起大锅,将籽实炒香后,分发给患病的士兵,嘱咐他们每日服用,同时用炒过的籽实装入布袋,热敷关节疼痛处。起初,蒙古士兵对这“波斯来的褐籽”心存疑虑,不愿服用,直到一位名叫巴特尔的百夫长——他因寒痹无法骑马,尝试服用补骨脂籽三天后,关节疼痛明显减轻,竟能重新跨上战马。巴特尔在军营中大喊:“这褐籽真能治病!大家快试试!”士兵们见状,纷纷开始服用,不到半月,军营中的“寒痹”疫情便得到了有效控制。

二、中波医者的“军营论道”

蒙古大军中,有位来自中原的军医,名叫张仲景(与东汉医圣同名,为虚构人物,代表中原医者),擅长用中医的“辨证施治”治疗杂症。他见伊本·海赛姆用补骨脂治疗士兵的“寒痹”效果显着,便主动上门拜访,希望能与他交流医术。伊本·海赛姆久闻中医的神奇,欣然应允,两人在军营的帐篷中,展开了一场跨越文明的“医道论谈”。

张仲景首先问道:“伊本先生,我见你用这‘Fasfasa’治寒痹,疗效甚佳,但不知你如何判断士兵是否适合用此药?”伊本·海赛姆答道:“波斯医学认为,‘寒痹’源于‘肾脉虚寒’,患者多面色苍白、手脚冰凉、脉象沉细,凡有此症者,用‘Fasfasa’皆有效。”张仲景点头道:“这与中医‘肾阳虚致骨痹’的理论不谋而合。中医认为‘肾主骨生髓’,肾阳不足,则寒邪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