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脂丝路:中西医脉合璧记(4)(第1页)

第七卷 近代碰撞·理法新诠话融合

一、西医诊所的“骨脂之辩”

清末民初,西方医学在华设立的诊所与医院日益增多,中西医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也愈发频繁。1915年,上海“仁济医院”的英国医生约翰·史密斯,与上海中医公会的名医丁甘仁,就补骨脂的疗效与作用机理,展开了一场着名的“医理辩论”。

当时,仁济医院接收了一位患“强直性脊柱炎”的患者,约翰·史密斯用阿司匹林、止痛药治疗,效果甚微;丁甘仁则提出用补骨脂配伍杜仲、桑寄生治疗。约翰·史密斯质疑道:“你们的草药成分不明,作用机理不清,如何保证疗效与安全?”丁甘仁反驳道:“补骨脂在中医中应用千年,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,‘实践’便是最好的证明。中医讲究‘辨证施治’,补骨脂能补肾强骨,正好应对患者‘肾阳虚衰’的病机。”

两人约定“同台治病”:约翰·史密斯继续用西医方法,丁甘仁用中医方剂。半月后,患者的疼痛仍无缓解;丁甘仁为患者服用补骨脂方剂一周后,患者疼痛减轻;一月后,能自主翻身;三月后,竟能下床行走。约翰·史密斯不得不承认补骨脂的疗效,他说:“虽然我仍不理解‘肾阳虚’的含义,但这株草药的效果,让我对中国医学刮目相看。”

这次辩论后,约翰·史密斯开始研究补骨脂,他将补骨脂样本送往英国皇家学会,请求进行化学成分分析。1918年,英国化学家首次从补骨脂中提取出一种无色晶体,命名为“补骨脂素”,初步揭示了其药效的物质基础。丁甘仁得知后,感慨道:“西医研究成分,中医讲究辨证,若能相互结合,定能让补骨脂发挥更大的作用。”

二、国货运动中的“骨脂新药”

民国时期,“国货运动”兴起,中医药界纷纷创办药厂,将传统方剂改良为现代剂型,补骨脂成为重要的原料之一。1925年,上海“中华制药厂”将传统的“青娥丸”改良为“青娥补骨脂片”,采用压片工艺,方便服用与携带,很快在市场上畅销。

当时,北平有位大学教授,因长期伏案写作,患上“腰椎间盘突出”,服用“青娥补骨脂片”三个月后,症状明显改善。他在《大公报》发表文章,称赞道:“国货新药‘青娥补骨脂片’,既保留了传统方剂的精髓,又采用了现代剂型,真是中西医结合的典范。”

除“青娥补骨脂片”外,各大药厂还推出了“补骨脂酊”“补骨脂软膏”等新药。天津“达仁堂”的“补骨脂酊”,采用酒精提取工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