褐珠梵音:骨脂跨洲医心记(下卷)
第五卷 西土研微·东方草破西方题
一、柏林实验室的“光敏之秘”
1884年,德国柏林大学化学实验室里,年轻的化学家卡尔·哈根巴赫正对着一堆来自印度的褐籽发愁。这是东印度公司辗转送来的“Bakuchi”样本,附信称其“能治皮肤白斑与骨痛”,却未说明原理。哈根巴赫将籽实粉碎,用乙醇反复萃取,数月后,终于分离出一种无色针状晶体,命名为“补骨脂素”。
起初,晶体在暗处并无特殊反应,直到一次意外——他将晶体溶液滴在实验白鼠的背部皮肤,恰逢阳光透过窗户照射,几日后,白鼠背部竟长出深色毛发,原本的白斑消失无踪。哈根巴赫猛然想起印度古籍中“Bakuchi需晒日光疗白癜”的记载,立刻展开深入研究。他发现,补骨脂素在波长320-400nm的长波紫外线(UVA)照射下,会与皮肤细胞DNA结合,激活黑色素细胞活性,这正是中医“借日光之力,引药入皮”的科学诠释。
为验证疗效,哈根巴赫与柏林大学医院皮肤科合作,选取12位白癜风患者,用补骨脂素溶液外敷后照射UVA。三个月后,10位患者的白斑边缘出现色素沉着,其中6人基本痊愈。一位患病十年的面包师,面部白斑消失后激动地说:“这东方的褐籽,比我试过的所有药膏都管用!”1886年,哈根巴赫在《德国化学会志》发表研究,首次揭开补骨脂治疗皮肤病的分子机制,引发西方医学界对东方草药的关注。
二、伦敦诊所的“骨痛新解”
1910年,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的骨科医生亚瑟·怀特,接诊了一位特殊患者——72岁的退休船长詹姆斯,因常年海上航行,患上严重的骨质疏松症,腰椎压缩性骨折,卧床不起。西医的钙剂与止痛药效果甚微,怀特偶然看到哈根巴赫关于补骨脂素的研究,又从在华传教士处得知中医“肾主骨生髓”理论,推测补骨脂可能通过“补肾”增强骨密度。
怀特联系印度加尔各答的药商,定制了高纯度补骨脂素制剂,同时借鉴中医“盐炒入肾”的炮制法,在制剂中加入微量海盐。他让詹姆斯每日服用制剂,配合每日半小时的晨光照射(模仿印度民间“晒药”传统)。起初,詹姆斯的子女质疑:“这是东方的偏方,能信吗?”但两周后,詹姆斯能自主翻身;一个月后,可坐起进食;半年后,竟能扶着助行器行走。
怀特并未止步,他对比中医典籍《本草纲目》中“补骨脂配杜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