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纸情牵:骨脂戏韵医心记(上卷)
楔子
昆仑墟深处,传说上古有位掌管草木的女神“灵素”,见人间多有“骨痛身残”与“情伤意缺”之苦,遂取昆仑寒土,融自身仙泽,育出一株奇草。此草籽如褐玉,遇寒不凋,嚼之辛温入肾,能续骨健筋,名“补骨脂”;又因它常生于断壁残垣间,似欲填补岁月破损,世人亦称“破故纸”。
女神曾言:“此草双用,一补人身筋骨之缺,二映人心执念之情。”此后,补骨脂随迁徙的部族传入中原,在药圃中疗愈疾苦,在戏文里寄托情思。明代汤显祖着《牡丹亭》,借杜丽娘之口叹“破故纸,怎补得残生缺”,恰是将草之“补骨”与情之“补缺”相缠,让这株草木,在医理与戏韵间,成了跨越时空的“情骨之媒”。
第一卷 江南药圃·故纸识初心
一、溪畔“骨脂堂”
明万历年间,江南苏州府吴县,京杭大运河支流旁,坐落着一间“骨脂堂”药铺。药铺掌柜姓苏,名灵汐,年方十八,是个眉目清亮的少女。她自幼随祖母学医,一手“盐炒补骨脂”的炮制技艺,已得祖母真传。药铺门楣上,挂着一块旧木匾,上书“骨脂堂”三字,旁刻小字“补骨亦补心”,是祖父留下的家训。
灵汐每日辰时开门,先到后院药圃巡视。药圃不大,却打理得井井有条,补骨脂与杜仲、牛膝、当归等药草相间而种。此时正是暮春,补骨脂刚抽出新枝,卵形叶片上沾着晨露,淡紫色的蝶形小花藏在叶间,风吹过,散出淡淡的辛香。灵汐蹲下身,轻抚叶片,想起祖母教她的“识草诀”:“破故纸,茎似柔藤,叶有细齿,花如蝶舞,籽褐如珠,霜前采收,盐炒最宜。”
药圃角落,放着一口青石臼,是炮制补骨脂的专用工具。灵汐取出前日采收的补骨脂籽,倒入石臼,加少许海盐,拿起铜杵慢捣。她记得祖母说:“盐入肾经,补骨脂性温,盐炒能引药归肾,让药效直抵腰膝。捣籽要轻要匀,让盐味慢慢渗进去,急不得。”捣好的药粉,还要倒入陶锅,用文火慢炒,直到籽壳微黄,辛香四溢,才算炮制完成。
二、老秀才的“腰膝愁”
一日上午,药铺刚开门,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秀才拄着拐杖,颤巍巍走进来。他是附近私塾的先生,姓柳,因常年伏案教书,又嗜食生冷,患上了“腰膝冷痛”之症,每逢阴雨天,便痛得无法起身。“苏姑娘,我这老腰,怕是熬不过这个梅雨季了。”柳先生叹着气,脸色苍白。
灵汐扶他坐下,伸手为他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