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纸情牵:骨脂戏韵医心记(3)(第1页)

故纸情牵:骨脂戏韵医心记(下卷)

第五卷 乱世承薪·骨脂戏火照山河

一、咸丰年间的“药箱戏囊”

清咸丰十年,太平军战火逼近苏州,灵汐的曾孙女苏玉珩,已是“骨脂堂”第五代传人。她既是医术精湛的女医,也是昆曲票友,常穿着素色布裙,背着装有补骨脂与戏服的行囊,随逃难人群义诊。行囊一侧,是盐炒补骨脂、骨脂暖腰膏等急救药;另一侧,是精简的杜丽娘戏装与水袖——她说:“药能补骨,戏能暖心,乱世之中,二者缺一不可。”

一日,逃难队伍在破庙暂歇,一位老艺人因受寒与忧思,突发“胸痹”,胸痛难忍,咳吐白痰。苏玉珩诊脉后,断定是“寒凝心脉,肾阳虚衰”,急忙取出补骨脂(盐炒)三钱、桂枝二钱、丹参三钱,用破庙的陶锅水煎。药汤熬好后,她撬开老艺人牙关,慢慢灌下,又用补骨脂粉与白酒调和,外敷于老人胸口。

半个时辰后,老艺人胸痛缓解,能轻声说话。他看着苏玉珩,喘息道:“姑娘,我是‘玉茗班’最后的传人,若我走了,《牡丹亭》的‘破故纸’唱段,怕是要失传了……”苏玉珩闻言,取出戏装,对老人说:“前辈放心,我来唱给您听。”她轻抖水袖,唱起“破故纸,怎补得残生缺”,唱腔婉转,带着乱世的悲怆,却又透着坚韧。老艺人听着,眼中泛起泪光,说:“好……好姑娘,这戏与药,都托付给你了。”

此后,苏玉珩带着老艺人,在逃难途中一边义诊,一边教难童唱《牡丹亭》选段。补骨脂的辛香与昆曲的韵调,成了乱世中最温暖的慰藉。有位难童患“小儿佝偻病”,腿骨弯曲,苏玉珩用补骨脂配山药、龙骨煮粥,每日喂他食用,同时教他唱“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”,鼓励他坚强。半年后,难童腿骨渐直,还能跟着苏玉珩登台清唱,台下的难民们,常常听得忘了流离之苦。

二、药钞上的“战火印记”

战火中,苏玉珩最珍视的,是那本传了五代的《骨脂堂药钞》。为保护药钞,她将其缝进贴身的肚兜,日夜不离。一日,队伍遭遇乱兵,行李被抢,苏玉珩为护住药钞,左臂被刀划伤,鲜血染红了肚兜,也溅在了药钞的纸页上。

躲进山林后,她忍着伤痛,用炭笔在药钞空白处,记录下战乱中的新病案:“咸丰十年冬,遇难民张氏,产后腰痛伴恶露不止,用补骨脂(盐炒)四钱、艾叶三钱、当归二钱,水煎服,三日后痛止,恶露渐净——乱世产妇多寒,补骨脂温肾,艾叶温经,当归活血,三者合用,事半功倍。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