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回 柳生着书传天下 苏衍授徒续薪火
时光荏苒,三年过去。这日,青溪村忽然来了一位书生,手持一卷线装书,恭敬地递给苏衍:“苏先生,晚辈是柳文清先生的弟子,家师已完成《山野医话》,特命我将成书送与您。”
苏衍接过书,只见封面上“山野医话”四字苍劲有力,翻开内页,首篇便是《补骨脂酊治白驳风记》,详细记录了老牧人遇白兔、老牛治病、阿瑶及石泉村村民的病案,甚至画出了补骨脂的植株、炮制过程,以及不同证型的用药调整之法。书中还写道:“苏衍先生,隐于乡野,却怀仁心,观自然之象,承民间之智,创补骨脂外用之法,辨证施治,活人无数。此法非‘偏方’,乃实践之结晶,医者当鉴之,不可因其出于乡野而轻之。”
苏衍读罢,心中感慨万千。恰在此时,周鹤年也带着药局的医工前来,笑道:“先生,《山野医话》已在各州府流传,不少外地医者来信,想向您请教补骨脂酊的用法。我们药局也打算刊印‘补骨脂酊辨证使用手册’,还请先生拟定内容。”
苏衍沉思片刻,道:“手册需分三部分:一是补骨脂的采摘与炮制,注明不同炮制法的适用证型;二是常见证型的辨识,附舌苔、脉象图,让医者易掌握;三是禁忌与注意事项,比如破损皮肤禁用、孕妇慎用等,避免误用。”周鹤年连连称是,当即请苏衍着手撰写。
此事传开后,各地医者纷纷前来青溪村拜访,其中有一位年轻后生,名叫陈默,出身医药世家,却不喜家族传承的“本本主义”,听闻苏衍的医术源于实践,特意不远千里赶来,恳请拜师。
苏衍见陈默眼神诚恳,又问及医理时,虽对典籍烂熟于心,却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,便点头应允:“要学我的医术,需先记住三点:一是‘脚下沾泥’,多去山野采药,多与村民交流,知药材之性,懂患者之苦;二是‘辨证为先’,不可见病用药,需观体质、察病因,一人一方;三是‘不泥古、不薄今’,典籍要读,民间经验也要学,两者结合,方能成器。”
此后,陈默便跟着苏衍,白日上山采药,辨识补骨脂的生长习性——何时采籽最饱满,何种土壤长出的补骨脂药性最温;夜晚则研读病案,记录苏衍诊治时的辨证思路。一次,有位患者患白驳风,同时伴有咳嗽、痰中带血,陈默按惯例准备用补骨脂酊,却被苏衍拦住:“此患者肺阴亏虚,补骨脂性温,直接外用恐伤肺阴,需先服百合固金汤养阴,待咳嗽止后,再用稀释的补骨脂酊,涂后晒时需缩短时辰。”陈默恍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