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回 汴京城太医存疑 青娥方初验贵胄
北宋年间,落霞村的“青娥方”经商队、郎中辗转传播,终于传入汴京城。时任太医院院正的李端卿,出身医学世家,精通《千金方》《外台秘要》,见这民间传来的“三味药”竟被传得神乎其神,心中颇为不屑:“不过杜仲、补骨脂、胡桃仁,皆是寻常药材,岂能治‘筋骨早衰’之顽疾?”
恰在此时,枢密使张大人因常年伏案理政、征战劳顿,患上了“腰膝痿软”之症,每日晨起需人搀扶方能起身,畏寒肢冷,夜尿频繁,太医用尽鹿茸、人参等贵重药材,也只暂缓症状。张大人听闻“青娥方”,便向李端卿恳请一试。李端卿虽不认同,却也拗不过张大人,只得派人前往落霞村,请来熟悉此方的石伯之孙——已是中年郎中的石仲,让他按方配药。
石仲按祖父传下的比例:杜仲四两(去粗皮,炙微黄)、补骨脂二两(盐炒)、胡桃仁三两(去皮),碾成细末,用糯米粥调和,制成梧桐子大的药丸,嘱张大人每日空腹服三十丸,温酒送下,忌生冷、寒凉食物。
起初三日,张大人只觉腰腹温热,未见明显变化;五日过后,夜尿次数减少,晨起已能自行坐起;半月后,竟能拄着拐杖行走;一月后,不仅腰膝有力,畏寒之症也消,甚至能骑马巡视军营。李端卿亲自为张大人诊脉,见其脉象已从沉迟无力转为平和有力,舌淡苔白之象也褪去大半,心中震撼,对石仲道:“老夫小觑了此方!还请先生详述其配伍之理。”
石仲便将落霞村多年的实践经验一一道来:“杜仲炙后,补肝肾、强筋骨之力更胜;补骨脂盐炒,能引药入肾,增强温肾之功;胡桃仁去皮,可减其滋腻,助药吸收。三药合用,杜仲主‘补’,补骨脂主‘温’,胡桃仁主‘润’,补而不滞,温而不燥,恰对张大人‘肾阳不足、筋骨失养’之证。”
李端卿听后,又让石仲用此方诊治太医院其他患者:有位老宦官,患腰膝酸痛十年,伴头晕耳鸣,用此方加枸杞、菟丝子,半月见效;有位武将,因伤后筋骨不续,用此方加续断、骨碎补,两月后竟能提刀练武。李端卿将这些病案一一记录,发现此方不仅能治肾阳不足之症,对“筋骨劳损”“精血亏虚”等证,只要辨证加减,皆有良效。他感叹道:“民间实践,竟藏如此真知!是我之前太过拘泥于贵重药材,忽略了寻常草木的妙用。”
此后,李端卿便将“青娥方”纳入太医院备选方剂,还派人前往落霞村,学习杜仲、补骨脂的炮制技巧,胡桃仁的选料之法,让这源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