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回 麟儿啼破姑苏晓 辨证施药解众疑
嘉靖三十八年春,苏州城董府内外张灯结彩,喜气洋洋。程夫人足月临盆,稳婆忙碌一夜后,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划破清晨的薄雾——董廉宪盼了三十年的子嗣,终于降生。婴儿眉目清秀,哭声洪亮,董廉宪抱着孩子,看着他粉嫩的小脸,泪水再次浸湿眼眶,当即给孩子取名“董承嗣”,寓意“承续宗嗣,不忘本源”。
消息传出,苏州城百姓纷纷道贺,连知府也送来“麟趾呈祥”的匾额。一时间,“青娥丸求子”的传闻传遍江南,不少有子嗣之困的人家,纷纷前往董府请教,甚至有人直接上门求药。董廉宪虽乐善好施,却也深知“药不对症,反伤其身”,便请沈仲和常驻府中,为求药者辨证诊脉。
这日,苏州城外富商王员外带着夫人前来,王员外年近四十,面色潮红,口苦咽干,自称“肾亏无子”,想求青娥丸。沈仲和为其诊脉,发现脉象弦数,舌红苔黄,摇头道:“员外并非肾阳不足,而是阴虚火旺,若服用青娥丸,补骨脂、杜仲的温燥之性,只会加重火旺之症,非但不能得子,还会引发便秘、失眠等疾。”
王员外闻言,满脸失望:“那我该如何是好?”沈仲和道:“需先滋阴降火,用知柏地黄丸调理三月,待火旺之症缓解,再用青娥丸减补骨脂用量,加麦冬、玉竹润燥,方能见效。”董廉宪在一旁补充道:“青娥丸虽能补肾助孕,却非人人适用。就如种地,需看土壤是寒是热,寒则加暖肥,热则添凉露,方能出苗。用药也是如此,需辨证施治啊!”
王员外按方调理半年后,阴虚火旺之症消退,再服用调整后的青娥丸,不到一年,夫人便顺利受孕。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:有位渔民,常年在水上劳作,湿气缠身,服用青娥丸时加了茯苓、白术健脾祛湿,才得子嗣;有位书生,久坐读书,气滞血瘀,沈仲和在青娥丸中加了川芎、红花活血行气,终让其妻诞下男婴。
董廉宪将这些辨证用药的案例一一记录,还请人绘制了“青娥丸辨证图谱”,标注不同体质者的用药调整方法,分发给苏州城的药铺和郎中。他常对人说:“青娥丸能解我之困,却不能解天下人之困,唯有根据每个人的体质调整,才能让药尽其效。这便是中医‘一人一方’的智慧啊!”
第六回 冯梦龙采风听奇事 警世通言着传奇
青娥丸的故事在江南流传甚广,连当时着名的文学家冯梦龙也听闻了此事。冯梦龙正在编撰《警世通言》,致力于“借世俗之语,传圣贤之道”,听闻“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