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三影朗润膏传:宋贤补骨记
下卷 一 东坡访旧戏题句 膏方疗疾显奇功
熙宁四年暮春,汴京的风带着梨花的清香,吹进张府的庭院。张先正坐在廊下熬制补骨脂胡桃膏,砂锅里的膏体咕嘟冒泡,琥珀色的汁液裹着胡桃仁,甜香飘出半条街。忽然,院外传来爽朗的笑声:“子野兄,别来无恙啊!”
张先抬头,见个身着紫袍的汉子大步走来,面容丰腴,眼神灵动——正是刚从杭州调任密州的苏轼。“子瞻(苏轼字子瞻)!”张先赶紧起身,腰杆挺得笔直,已无往日的佝偻,“快坐,我这膏方刚熬好,正等你来尝!”
苏轼在廊下坐下,目光落在砂锅里的膏方上,又扫了眼庭院里侍弄花草的年轻女子,笑着打趣:“听闻子野兄新纳了姬妾,真真是‘一树梨花压海棠’啊!只是兄已八十高龄,竟有这般精神,莫不是有什么养生妙诀?”
张先笑着舀了勺膏方,递到苏轼嘴边:“你先尝尝这个,就知道我的妙诀了。”苏轼张嘴含住,膏方在舌尖化开,胡桃的绵甜混着药香,咽下去后,一股暖意从丹田升起,连手脚都暖了。“这是什么膏方?竟有这般暖意!”苏轼惊讶地问。
“这是补骨脂胡桃膏,”张先拿出《朗润膏记》初稿,递给苏轼,“去年柳仲远送我的方子,源自湖州民间。我之前腰痛、夜尿多,连提笔都费劲,吃了三个月,身子竟好了大半。你看我现在,不仅能填词饮酒,还能陪姬妾赏花,都是这膏方的功劳。”
苏轼翻着初稿,看到“王翁七十一岁,肾阳虚,服膏方十日腰痛减”的病案,眼睛一亮:“我有个朋友王定国,前几日来信说,他在岭南任职时淋了雨,回来后腰痛得不能骑马,夜里还起夜三四回,正愁没方子治。子野兄,这膏方对他的症吗?”
张先接过初稿,指着“寒湿痹痛”的记载:“王定国这是‘肾阳虚兼寒湿’,除了内服膏方,还得用补骨脂煎水熏腰——把炒好的补骨脂加桂枝煮成汤,用棉布蘸着汤熏腰痛处,熏到皮肤发红,能把骨头缝里的寒湿逼出来。”他又详细说了炮制方法:“补骨脂要用黄酒泡三天,炒到微黄;胡桃仁要捣成泥,加枣花蜜熬膏,蜜能缓和药性,还能润肺。”
苏轼赶紧记下来,笑着说:“我这就写信给王定国,让他试试。若是有效,我定要在文人圈里好好宣扬这方子!”张先看着苏轼的笑脸,忽然觉得:这膏方从湖州民间传到汴京文人圈,就像春风拂过田野,要不了多久,就能滋养更多人。
下卷 二 湖州访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