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娥笑罢髭须绿:明贤药诗补骨记(上卷)(第1页)

青娥笑罢髭须绿:明贤药诗补骨记

楔子

明嘉靖二十三年深秋,苏州吴县的斜塘镇飘着冷雨,青石板路被淋得发亮,倒映着街边药铺的杏黄旗。“济世堂”药铺的后屋,一个身着洗得发白青衫的男子正埋首整理旧卷,指尖沾着墨痕与药香——他叫苏墨卿,本是书香子弟,因家道中落,又染了畏寒腰痛的毛病,便来药铺帮掌柜抄录药方,换些米粮度日。

窗外的雨敲打着竹窗,苏墨卿搓了搓冰凉的手,刚要把一叠泛黄的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放回书架,书页却“哗啦”一声散开,一张折叠的笺纸掉了出来。他弯腰捡起,笺纸边缘已磨损,上面用瘦金体写着一首诗:“七年边戍向金微,身上将军赐衣。夺得春光来在手,青娥休笑白髭须。”落款是“唐·郑愚”。

“这诗……倒像是写药效的?”苏墨卿喃喃自语。他自幼熟读诗文,却不知郑愚还有此作。正琢磨着,药铺掌柜周老丈端着碗姜汤进来:“墨卿,天凉,喝碗姜汤暖暖身子。你这腰痛的老毛病,要是能寻个温肾的方子,也能少受些罪。”

苏墨卿把笺纸递过去:“周伯,您看这诗里‘夺得春光’‘白髭须’,会不会和补养的药有关?”周老丈接过笺纸,眯着眼看了半晌,忽然拍了下大腿:“哦!我想起来了,《和剂方》里有个‘补骨脂丸’,专治肾阳虚的毛病,能让人白髭转青!郑愚是唐代的官,听说他常年戍边,许是用了这方子,才写了这首诗!”

苏墨卿眼睛一亮,赶紧翻出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在“补益门”里找到了“补骨脂丸”的记载:“补骨脂(酒炒)四两,胡桃仁(去皮)二两,杜仲(姜汁炒)四两……治肾气虚损,腰膝冷痛,发白齿摇。”他摸着自己酸痛的腰,又想起镜中满是白霜的髭须,忽然生出个念头:若是能验证这方子的功效,不仅能治好自己的病,或许还能为这民间常用的药,添一段诗文佳话。窗外的雨渐渐停了,一缕月光透过竹窗,落在笺纸的诗句上,像是为这桩心事镀了层温柔的光。

上卷 一 斜塘镇初遇病案 补骨丸初试温肾

第二日清晨,苏墨卿刚到药铺,就见个老者拄着拐杖站在柜台前,脸色苍白,捂着腰不停叹气。老者姓张,是镇上的私塾先生,年过花甲,白髭垂胸,最近总说腰痛得坐不住,夜里起夜三四回,连给学生讲课都得靠在椅背上。

“周掌柜,您再给我开点药吧,”张老丈声音发颤,“之前的‘肾气丸’吃了半个月,还是不管用,再这么下去,我这私塾都要关了。”周老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