琼崖春还记:郑相国补骨赋
下卷 一 老儒咳喘显奇效 辨证加减藏民智
唐咸通八年仲秋,琼崖的风雨多了几分凉意,崖州城的老秀才陈松年拄着拐杖,佝偻着背,在衙署外徘徊。他年近花甲,常年苦读,近来染上了咳喘的毛病,尤其到了夜里,咳得连枕头都要垫高三层,痰白清稀,还总觉得胸口发闷,连最爱的《诗经》都没力气翻。
“陈先生,您可是来寻大人的?”老周见他面色青紫,咳得直不起腰,赶紧扶他进院。郑愚刚写完一封家书,见陈松年这模样,连忙让他坐下,递上一杯温茶:“松年兄,你这咳喘怕是不一般,可有找郎中医治?”
陈松年叹了口气,接过茶润了润喉:“找了好几个郎中,开的都是‘止咳散’,吃了也不管用。夜里咳得没法睡,连记性都差了,前儿刚背的诗,转头就忘了。”郑愚摸了摸他的脉,脉象沉细,又看了看他的舌苔,白滑如霜——这是“肾不纳气”的典型症状,肺主呼吸,肾主纳气,肾气虚了,气吸进来留不住,才会咳喘不止。
“松年兄,我倒有个法子,”郑愚想起黎婆说的“辨证加减”,“之前治腰痛用补骨脂配胡桃,你这咳喘,得在里面加些杏仁。补骨脂温肾纳气,像把漏风的窗户补好;杏仁润肺止咳,像把窗户上的灰尘擦干净,俩搭着,咳喘才能好。”
陈松年半信半疑:“补骨脂不是治腰痛的吗?还能治咳喘?”郑愚笑着把王渔翁、李娘子的病案拿给他看:“这药在民间用处广着呢,医书里没写,却是百姓在日子里摸出来的。你按方子用,补骨脂用黄酒炒,杏仁去皮尖,一起磨成粉,和胡桃泥混着,加蜂蜜熬成膏,早晚各服一勺,保管半月见效。”
陈松年按方服了七天,再来衙署时,咳喘轻了大半,能坐着和郑愚聊半个时辰:“子晦兄(郑愚字子晦),我现在夜里不咳了,能睡整觉,昨天还背完了《国风》的半卷!”又过了十天,他提着自己写的字来谢郑愚,墨字遒劲有力:“补骨温肾纳气安,杏仁润肺止咳欢。琼崖自有民间智,不逊医书千万篇。”
郑愚把这病案记在本子上,特意标注“肾不纳气咳喘:补骨脂(酒炒)+胡桃仁+杏仁,十七日痊愈”,旁边写了句注脚:“《千金方》载杏仁治咳,未提与补骨脂配伍,民间实践补此缺。”他望着窗外飘落的椰叶,忽然明白:民间的医药智慧,就像这琼崖的榕树,看似寻常,却能扎根在石缝里,长出遮天蔽日的绿荫。
下卷 二 史志留白民间补 小儿遗尿验新方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