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铜釜补骨传:明清药艺证真章
下卷 一 铜釜文火辨真味 实验解密溶出秘
明万历年间的亳州药市遗址旁,临时工棚的玻璃窗上凝着薄霜,棚内却暖意融融——一盏酒精灯的火苗如豆,舔舐着复刻的铜质炒药锅底部,锅沿泛着经年使用的浅褐色光泽,与出土原件的弧度、厚度分毫不差。中药炮制专家周景明戴着白手套,手持长柄梨木铲,正轻轻翻动锅里的补骨脂,褐色的籽儿在文火中缓缓舒展,像吸饱了暖意的春芽,渐渐透出浅黄的油光。
“周先生,这是第四组对照实验了,前两组生药和武火炒的溶出率都出来了。”助手小李捧着检测报告,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,“生补骨脂的补骨脂素溶出率只有11.3%,武火炒到焦黑的那组是17.8%,还检测出了微量焦化物。现在就等这组‘文火微焦’的结果,看能不能对上《本草蒙筌》说的‘酒炒去燥、药效倍添’。”
周景明没有抬头,目光紧紧锁在铜锅里的补骨脂上,梨木铲翻动的速度始终均匀:“再等三分钟,得让酒气和药香充分融合。你看这烟色——刚下锅时是青烟,那是黄酒在挥发;现在变成淡褐烟,带着辛香,才是‘微焦’的火候。明清药工没仪器,就靠‘看烟、闻香、辨色’定火候,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。”他想起考古队清理出土铜锅时,内壁残留的淡褐色药垢,经检测正是补骨脂与黄酒的混合物,“那口老锅的药垢厚度,说明这火候用了至少几十年,是代代传下来的‘死标准’。”
终于,周景明停下木铲,将炒好的补骨脂倒在白瓷盘里——籽儿颗颗饱满,边缘泛着琥珀色的焦光,凑近闻,先是黄酒的醇厚,再是补骨脂的辛香,最后留着一丝胡桃般的温甜,绝无焦糊味。小李赶紧取样,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,十分钟后,他举着报告冲进棚内:“周先生!溶出率32.7%!比生药提高了近两倍,还没检测出焦化物!古人的‘文火微焦’真的是黄金火候!”
这时,棚外传来拐杖敲击地面的声音,亳州老药工张守义提着蓝布包走进来,包里面是他按家传古法炮制的补骨脂。“景明啊,我就知道你能成!”张老义拿起一颗炒好的补骨脂,放在指尖搓了搓,“我爷爷在‘同德堂’当药工时,就用这种铜锅炒补骨脂。有年冬天,药市旁的张老丈腰痛得不能下床,夜里起夜五六回,我爷爷就用这酒炒补骨脂配胡桃仁,磨成粉拌在小米粥里,让他早晚吃。”
“张老丈吃了多久好的?”小李赶紧拿出本子记录。张老义眯着眼回忆:“二十天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