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京瓷瓶药韵记:宋肆补骨传
楔子
北宋崇宁二年暮春,开封马行街的晨雾还未散尽,就被一阵药香搅醒——街北的“惠民堂”药铺前,伙计正掀开黑漆药柜,褐红色的补骨脂、浅黄的胡桃仁、晶莹的蜂蜜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。掌柜李松年蹲在柜台后,手里捧着个巴掌大的陶模,模子内壁刻着“补骨脂丸”四个阴文,指尖拂过模壁,还能摸到残留的浅褐色药垢,那是昨日制丸时,蜂蜜与药粉交融的痕迹。
“掌柜的,该开炉炒补骨脂了!”伙计阿福的声音从后院传来。李松年起身,将陶模放进木盒——这模子是他祖父传下来的,已有三十余年,马行街的老主顾都知道,“惠民堂”的补骨脂丸,就靠这陶模定形,颗颗大小均匀,药效也比别家的足。
他刚走进后院,就见个老木匠拄着拐杖站在灶台边,脸色苍白,捂着腰不停叹气。“张师傅,您怎么来了?”李松年赶紧扶他坐下。老木匠苦笑着说:“松年啊,我这腰又犯了,夜里起夜三四回,连刨子都握不住,您给我拿点补骨脂丸吧,上次吃了就管用。”
李松年从柜里舀出一撮炒好的补骨脂,放在陶模里,又加了些胡桃泥和蜂蜜,压实后倒扣,一颗圆滚滚的褐色药丸落在纸上,像颗缩小的胡桃。“张师傅,您这是肾阳虚的老毛病,”他递过药丸,“补骨脂温肾助阳,像给肾里添把火;胡桃仁益精健骨,是给火添柴;蜂蜜调和药性,吃着也不剌嗓子。您早晚各服一颗,再用生姜煮水熏腰,三天就能松快。”
老木匠接过药丸,闻着熟悉的药香,忽然说:“松年啊,您这陶模做的丸药,比别家的匀实,药效也稳,难怪马行街这么多药铺,就您家的人最多。”李松年笑着摸了摸陶模:“这模子是老祖宗的智慧,定了药量,才定了药效。”窗外的晨雾渐渐散了,马行街的叫卖声、车马声渐渐热闹起来,药铺的杏黄旗在风里飘着,像在为这宋代市井的药韵,添了几分生动的底色。
上卷 一 马行街陶模定丸 惠民堂初显医效
马行街是开封最热闹的药市,北起新宋门,南至潘楼街,两旁医铺林立,挂着“仁心堂”“寿春堂”的杏黄旗,药香混着茶汤的香气,飘出半条街。“惠民堂”在街中间,因丸药做得匀实、药效好,每天清晨都有人排队。
这天一早,队伍里有个中年妇人,怀里抱着个襁褓,眼圈通红。她是城郊的王娘子,丈夫是个货郎,常年在外奔波,最近总说腰痛得不能挑担子,夜里还发冷,连家书都写不了。“李掌柜,您给我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