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京瓷瓶药韵记:宋肆补骨传
下卷 一 和剂局遣使验方 惠民堂实证医理
北宋崇宁三年冬,开封府的雪花飘落在马行街的青石板上,“惠民堂”药铺的铜炉里正熬着生姜水,药香混着姜的辛暖,驱散了冬日的寒意。忽然,伙计阿福掀开门帘,快步走进来:“掌柜的,和剂局的医官来了!说是来验证补骨脂丸的方子,要收录进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!”
李松年心里一紧,赶紧整理好陶模和账本,迎了出去。只见两个身着绿袍的官员站在雪地里,为首的是和剂局的医官沈仲礼,手里捧着一卷文书,神色严谨。“李掌柜,久仰‘惠民堂’补骨脂丸的名声,今日特来核验方子与药效。”沈仲礼拱手道。
李松年将众人请进后院的炮制房,灶上正温着黄酒,陶模整齐地摆放在木架上,炒好的补骨脂泛着琥珀色的油光。“沈医官,您看,这是炒好的补骨脂,”他拿起一颗,“用黄酒泡三天,文火炒至微黄,去其燥性;再与胡桃仁泥、蜂蜜混合,用陶模定形,每颗一钱,药量分毫不差。”
沈仲礼接过补骨脂,闻了闻,又翻看李松年的账本:“账本上记了五十余个案子,有治腰痛的,有治耳鸣的,还有治夜尿多的,可有近期的患者能佐证?”李松年赶紧让人去请街尾的刘阿婆——刘阿婆的孙子五岁,总尿床,吃了补骨脂丸加山药,五天就好了。
片刻后,刘阿婆抱着孙子走进来,孩子手里攥着个布偶,蹦蹦跳跳的。“沈医官,您看我家娃,”刘阿婆笑着说,“之前每晚都尿床,换三床被褥都不够,松年给加了山药的补骨脂丸,吃了五天就不尿了,现在能睡整觉了!”沈仲礼摸了摸孩子的脉,脉象平和,又问了饮食作息,点头道:“这是脾肾阳虚的典型症状,补骨脂温肾,山药健脾,配伍得当,确实对症。”
他又让李松年现场制丸:李松年将补骨脂粉、胡桃泥、蜂蜜按比例混合,揉成药团,塞进陶模,压实后倒扣,一颗圆整的药丸落在纸上,大小与之前的毫无二致。“陶模定药量,药量定药效,”沈仲礼拿起药丸,“民间能有这般精准的炮制手法,实属难得。这方子与病案,足以收录进《和剂局方》。”
雪渐渐停了,沈仲礼带着炮制好的丸药和账本离去,临走时说:“李掌柜,待《和剂局方》成书,会送您一册,往后民间用药,也有了文献依据。”李松年望着他们的背影,忽然觉得:这陶模里的不只是药丸,更是民间实践通往文献的桥梁——无数次的试错、调整,终于要被官方认可,传之后世。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