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地骨脂缘:川肾四味汤传奇(下卷)(第1页)

下卷一:樵夫瘀阻添新证,骨脂配芎活血脉

川西的霜风比往年更烈些,青溪村后山的石阶上结了层薄霜,老樵夫罗大叔却依旧每日上山砍柴——家里的孙子等着过冬的柴火,他舍不得歇。可这日清晨,罗大叔刚砍了两捆柴,突然觉得后腰像被钝器砸了一下,刺痛难忍,连斧头都握不住,跌坐在石阶上,冷汗顺着皱纹往下淌。同村的后生见了,赶紧把他扶回村里,直奔陈景明的住处。

陈景明见罗大叔扶着腰,脸色发青,连说话都不敢大声,赶紧让他躺下。指尖搭在腕脉上,脉象沉涩,像被石子堵住的溪流;再看他的舌苔,舌边有暗紫色的瘀点,后腰两侧按压时,罗大叔疼得龇牙:“先生,这疼不是酸沉,是扎着疼,夜里翻个身都能疼醒,连带着腿也麻。”

“罗大叔这是肾阳虚兼血瘀证,”陈景明沉声道,“您常年上山砍柴,腰腹用力多,气血运行不畅,又逢霜风侵袭,肾阳不足,不能推动气血,瘀血就堵在腰脉里,所以又冷又疼,还带刺痛。若单用之前的川肾三味,只能温肾,却化不了瘀,得加些活血的药。”他转身去找李药农,李药农正坐在竹楼前整理晒干的川芎,见陈景明急着来,便知是有新证:“樵夫常年弯腰,腰里多有瘀,得用川芎活血行气,再加些红花,破瘀不伤正,配着川骨脂,温肾又活血,才能把瘀堵通开。”

陈景明当即拟定新方:川骨脂五钱(先煎1.5小时出胶)、潼蒺藜三钱、巴戟天三钱、川芎二钱、红花一钱。他特意调整了煎药顺序:“川骨脂先煎出胶后,先下川芎、巴戟天,煮20分钟,最后10分钟下红花——红花性烈,煮久了会耗气。”罗大叔的儿子拿着药包,当天就按法子煎药。

第一碗药喝下去,罗大叔说后腰的刺痛轻了些,能慢慢坐起来;第二日,他试着走了几步,腿不麻了,夜里只醒了一次;第三日,后腰的瘀点淡了,按压时也不那么疼了,他甚至能帮着孙子劈些细柴。陈景明复诊时,见罗大叔的脉象从沉涩转为沉缓,舌苔的瘀点也浅了,便把红花减为五分,加了一钱杜仲——杜仲能补肝肾、强筋骨,更适合樵夫的劳损腰伤。

连服七日,罗大叔竟能重新上山砍柴,只是不再像以前那样拼命。他特意给陈景明送了捆晒干的柏枝:“先生,这柏枝烧火稳,煎药最好用,您留着煮川骨脂。”陈景明接过柏枝,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:“罗大叔,56岁,肾阳虚兼血瘀,症见腰痛刺痛、畏寒、下肢麻木,舌边瘀点,脉沉涩。予川骨脂五钱(先煎出胶)、潼蒺藜三钱、巴戟天三钱、川芎二钱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