嘉陵骨脂传:川地灵草护民康(下卷)(第1页)

下卷一:樵夫瘀阻兼肾虚,骨脂配芎通经络

嘉陵江的秋意渐浓,岸边的芦苇泛着白霜,沙溪村的老樵夫周大山却愁眉不展——他常年上山砍柴,腰杆早就落下了毛病,最近更是疼得厉害,连斧头都举不起来。更糟的是,腰上还多了块淤青,按下去像针扎似的疼,夜里翻个身都能醒,小便也比以前频繁,每次只尿一点,颜色还偏黄。儿子周小山见他难受,背着他来找苏砚秋:“先生,我爹这腰又疼又肿,您快给看看吧!”

苏砚秋扶周大山坐下,先看他的腰——左侧腰眼处有块拳头大的淤青,皮肤泛着暗紫色;再搭脉,脉象沉涩,像被泥沙堵住的嘉陵江支流;看舌苔,苔白腻中带着些瘀点,舌尖还泛着红。“这是‘肾虚兼血瘀’,”苏砚秋沉声道,“您常年弯腰砍柴,肾气本就虚,上次砍柴时不慎扭伤,瘀血堵在腰脉里,肾虚不能推动气血,瘀血散不了,所以又疼又肿。只温肾不够,得再加些活血的药,把瘀血化开。”

他正想下笔开方,王阿婆提着一篮刚晒好的川骨脂来了,听说周大山的情况,笑着说:“后生,老周这病得用川骨脂配川芎、红花,川骨脂温肾,川芎活血行气,红花破瘀,三药一起,既能补又能通。不过老周年纪大,川骨脂得减成二钱,川芎一钱,红花五分,别用太多,免得耗气。”她还教苏砚秋一个民间诀窍:“煎药时加一小勺米酒,米酒能引药入腰,让活血的力气更足,还能缓和红花的烈气。”

最终的方子定了:川骨脂二钱、川芎一钱、红花五分、杜仲三钱、米酒一小勺。苏砚秋特意叮嘱煎法:“先把川骨脂、杜仲、川芎泡半个时辰,大火烧开后转小火,煎到还剩一碗时,加红花和米酒,再煮五分钟就行——红花煮久了会失效,米酒早加会挥发。”周大山按法子服药,第一日喝了,就觉得腰上的淤青不那么烫了,夜里能睡上一个时辰;第三日,淤青淡了些,疼痛轻了,小便也顺畅了些;第七日,他竟能扶着锄头在院子里走,不用总躺着。

苏砚秋每周都来复诊,见周大山的脉象从沉涩变得平缓,淤青也快消了,便把红花减为三分,加了一钱当归——当归能补血,活血的同时还能养血,避免瘀血散后血虚。连服半个月,周大山腰上的淤青完全消失,腰痛的毛病也全没了,能背着半捆柴下山,再也不用儿子帮忙。他特意给苏砚秋送了一捆晒干的柏枝:“这柏枝烧火稳,煎药最好用,您留着煮川骨脂。”苏砚秋接过柏枝,在记录本上认真记录:“周大山,60岁,樵夫,肾虚兼血瘀(腰痛、淤青),伴尿频,脉沉涩,苔白腻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