沧溟脂韵:郑和舟中婆固秘(下卷)(第1页)

下卷一:满剌加市,拉玛传艺敷脂方

“福安号”抵达满剌加(今马六甲)时,正值南洋的雨季尾声。港口里泊着来自各国的商船,阿拉伯的三角帆、印度的独木舟与大明的福船相映成趣,市集上的香料摊飘着肉桂、丁香的香气,混着海腥气,格外浓郁。吴景澄背着药囊,跟着郑老叔穿梭在人群中,想找找当地是否有更独特的婆固脂用法——他总觉得,阿难的药囊里,藏着不止一种治海上湿寒的法子。

在市集角落的一个小药摊前,吴景澄停下了脚步。摊主是个留着络腮胡的当地男子,名叫拉玛,正用石臼捣着些黑亮的种子,旁边放着个陶罐,里面装着淡黄色的油膏,散发着椰子的清香。“这是……婆固脂?”吴景澄指着石臼里的种子,眼里满是惊喜。拉玛抬头一笑,露出洁白的牙齿:“是的,大明的朋友!这是‘海神籽’,我用它治风湿痹痛,比煮水更快。”

说话间,一位老渔民拄着拐杖走过来,他的右腿肿得像木桶,皮肤发紫,每走一步都疼得咧嘴。“拉玛,我的腿又疼了,连渔网都拉不动。”老渔民坐下,卷起裤腿——膝盖处的皮肤又红又肿,按压时能感觉到轻微的发热。拉玛让老渔民趴在草席上,取过捣好的婆固脂泥,加了两勺椰子油,搅拌均匀后,厚厚地敷在肿胀处,再用香蕉叶裹住,固定好:“这样敷一个时辰,疼痛就会减轻,每日两次,三日就能好。”

吴景澄蹲在一旁,仔细观察:婆固脂泥混合椰子油后,质地变得细腻顺滑,敷在皮肤上时,老渔民竟没喊疼,反而说“暖暖的,很舒服”。拉玛解释:“椰子油能润肤,还能引药气入皮肤,比单用婆固脂泥温和,老渔民皮肤薄,用这个不会伤肤。”一个时辰后,拉玛取下香蕉叶,老渔民的膝盖果然消肿了些,能轻轻活动了:“不那么疼了!明天我就能去海边拉网了。”

吴景澄赶紧请教外敷的细节:“拉玛,婆固脂要捣多细?椰子油加多少合适?”拉玛拿起石臼演示:“要捣成能通过细筛的泥,没有粗粒;椰子油和婆固脂泥按1:2的比例加,太稀会流掉,太稠敷不开。对了,婆固脂要选刚采收的,晒得太干的药效会减,最好是带点潮气的。”他还告诉吴景澄,当地船医还会用婆固脂泥加姜黄外敷,治海上暴晒后的皮肤肿痛,姜黄能活血,和婆固脂的温性互补。

吴景澄在笔记本上写下外敷病案:“满剌加老渔民,55岁,风湿痹痛(右膝),伴红肿、活动不利,脉沉紧,苔白腻。外用婆固脂泥(捣细)+椰子油(1:2),香蕉叶包裹,每日两次,每次1时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