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卷一:乡试夺魁,辨证施助解同窗
乾隆二十八年秋,平遥乡试放榜的日子,翰墨巷挤满了人。王孝廉挤在人群后,心像揣着只兔子,直到看见榜单上“王孝廉”三个字排在第五名,他才愣了愣,接着放声大笑——十年寒窗,终于得中举人!街坊们围着他道贺,看着他一头黑亮的头发,都说是“青娥丸显灵,文曲星附身”。
可没高兴几天,同窗李生就找上门来,愁眉苦脸的。李生比王孝廉小两岁,也是一头白发,还总觉得口干舌燥,夜里手心发烫。“孝廉兄,我按你说的方子制了青娥丸,服了半个月,头发没黑,反而上火了,嘴角都起了泡。”李生说着,递过自己制的药丸。王孝廉接过一看,药丸里的补骨脂颗粒粗大,还没蒸透;再搭李生的脉,脉象细数,舌苔少而干——这是“肝肾阴虚兼火旺”,和自己当初的“肝肾亏虚”不一样。
“你这是阴虚火旺,补骨脂性温,你直接用,火上浇油了。”王孝廉想起道士说的“辨证”,便给李生调整方子:“补骨脂减为二钱(原方三钱),加麦冬二钱、玉竹二钱,一起研粉制丸。麦冬、玉竹能滋阴润燥,中和补骨脂的温性,你试试。”他还教李生调整制丸步骤:“补骨脂用米酒浸四天,多蒸半个时辰,去燥性;胡桃仁别去完内皮,留一点,能滋阴,之前我是阳虚,所以去得干净,你阴虚,留些内皮正好。”
李生按调整后的方子制丸,服了十天,口干、手心烫的毛病就轻了;一个月后,嘴角的泡消了,鬓角也冒出了黑发;三个月后,头发虽没全黑,却也黑了六成,精神好了不少,连读书都能集中注意力了。“孝廉兄,还是你懂行!我之前只知方子,不知辨证,差点害了自己。”李生感激地说。王孝廉笑着摆手:“不是我懂行,是道士当初教的‘因人而异’,这方子不是死的,得跟着体质变。”
他在自己的笔记里写下:“李生,26岁,肝肾阴虚兼火旺,白发、口干、手心烫,脉细数,苔少干。原青娥丸(补骨脂三钱)致上火,调整为补骨脂二钱+麦冬二钱+玉竹二钱,补骨脂浸蒸增时,留胡桃内皮。三月症减,黑发渐生。注:阴虚者用青娥丸,需减温性药,加滋阴药,制丸时去燥性,方无副作用。”这是他第一次独立辨证调整方子,也让他更明白,青娥丸的“灵”,不在药本身,在“用对药”。
下卷二:京华惊遇,同窗疑云解真章
乾隆二十九年春,王孝廉带着母亲的叮嘱,背着行囊进京赶考。同行的还有平遥的另外两个举人:赵生和张生。赵生家境富裕,却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