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行骨脂记:破故仙缘(上卷)(第1页)

楔子

五代后晋天福七年,太行山脉已是深秋。群峰裹着淡墨般的云,风从峡谷里钻出来,带着松针的清苦和崖壁的寒凉,刮在人脸上,像细针挑着霜。山脚下的陈家坳,世代住着采药人,传到陈九真这辈,已是第三代。

陈九真年过半百,背微驼,双手却比后生还稳——那是常年握药锄、捻药材磨出的力道。只是左腿老寒腿的毛病,随了他爹,一到阴雨天就像灌了铅,膝盖处又酸又胀,夜里常疼得睡不着。他总说:“这太行山的寒湿,都渗进骨头缝里了。”

那时节,中原兵戈未歇,医书传抄不易,山里的药农识药、用药,多靠祖上口耳相传。陈家坳的老人们常说:“太行藏仙药,就看有没有缘分遇着。”陈九真年轻时,曾在一本残破的《神农本草经》抄本里见过“补骨脂”三字,只记着“温肾助阳”,却从没见过真株——谁也不知道,这味药,正藏在深山某个潮湿的山洞里,等着和他结一段寒夜奇缘。

天福七年霜降前,陈九真揣着半块麦饼,背着竹篓上山采柴胡。他想多采些,换些粟米过冬,却没料到,一场暴雨会把他引向那株改变他后半辈子的草木,也引出让“破故纸”这个名字传遍太行的故事。

第一卷 寒雨困洞逢奇草

天福七年十月十二,太行的天说变就变。清晨出门时还是疏星淡月,日头刚过晌,云层就压得低了,像要把山尖压垮。陈九真在鹰嘴崖下采了半篓柴胡,正准备下山,忽然一阵冷风裹着雨点子砸下来,豆大的雨珠砸在崖壁上,溅起细土,转眼就成了瓢泼大雨。

山路本就陡,一淋雨更滑得厉害。陈九真左腿的老寒腿又犯了,膝盖处隐隐作痛,他咬着牙往山下挪,没走几步,就看见崖壁上有个半人高的山洞——那是他年轻时避雨过的地方,洞口长着丛野荆,挡住了大半风雨。

他扶着崖壁,一瘸一拐钻进山洞。洞里潮气重,地面铺着层干松针,踩上去软乎乎的。他把竹篓放在洞口,靠着洞壁坐下,揉了揉发疼的膝盖,只觉得寒气从脚底往上冒,连骨头都在发颤。“要是有把干草烤烤就好了。”他叹了口气,目光落在洞壁上——不知何时,洞壁缝隙里竟长了片植物,顺着岩壁往上爬,叶片是卵形的,边缘带着浅浅的齿,摸上去有层细绒毛,像裹了层薄霜。

雨越下越大,洞里的寒气更重了。陈九真的膝盖疼得越来越厉害,他忍不住伸手,扯了几片洞壁上的叶子,放在手里揉搓——想借点摩擦的暖意。刚揉了两下,一股淡淡的辛香就飘了出来,不是荆芥的冲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