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补骨脂的植物科属
补骨脂在植物分类学中隶属于豆科(Fabaceae)补骨脂属(Cullen,原分类为补骨脂属Psoralea,后经分类学修订归入Cullen属),其唯一的药用及栽培种学名为 Cullen corylifolium (L.) Medik.(异名:Psoralea corylifolia L.)。
该植物为一年生草本,株高60-150厘米,具有典型的豆科植物特征:蝶形花冠(淡紫色或白色)、荚果呈肾形(含1粒种子),种子即为药用的“补骨脂”药材,成熟后呈黑色或棕褐色,有特殊香气。
二、补骨脂的相关种类
补骨脂的“相关种类”主要分为同属近缘植物和名称/功效易混淆的植物两类,核心区别在于药用价值和形态特征:
1. 补骨脂属(Cullen)近缘植物(非药用主流种)
这类植物与补骨脂同属,但药用记载少或仅作民间草药,主要分布于中国及东南亚,常见种类包括:
- 云南补骨脂(Cullen yunnanense):主要分布于云南、四川,植株形态与补骨脂相似,但荚果更小(长约3毫米),民间偶用于祛风除湿,无明确补肾功效记载。
- 小补骨脂(Cullen microcarpum):分布于贵州、广西,株高较矮(约30-60厘米),种子颗粒小,未被《中国药典》收录,药用价值未经过系统研究。
- 印度补骨脂(Cullen indicum):原产于印度、巴基斯坦,在中国云南有少量野生分布,其种子成分与药用补骨脂差异较大,主要用于提取芳香油,而非药用。
2. 名称/功效易混淆的植物(非补骨脂属)
这类植物因名称相似或功效有重叠,易与补骨脂混淆,需重点区分:
- 莳萝蒿(Artemisia anethoides):菊科蒿属植物,民间俗称“土补骨脂”,虽可入药,但功效以散寒、燥湿为主,与补骨脂的“温肾补阳”核心功效完全不同,且植物形态(复叶类型、花型)与补骨脂差异显着。
- 胡卢巴(Trigonella foenum-graecum):豆科胡卢巴属植物,别名“香豆子”,虽也有温肾散寒的功效,但主要用于治疗寒疝、腹痛,且种子呈长圆形(补骨脂种子为肾形),气味(有香豆素味)与补骨脂的特殊香气不同。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