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回 阳虚腹痛疑附子 黑豆解厄传古方
暮春时节,苍梧山的雨水渐渐多了起来,空气里满是潮湿的气息。村里的寡母林氏,近来总是肚子疼,尤其是夜里,疼得翻来覆去睡不着,得用热水袋捂着肚子才稍微好些。她去找墨臾看病,墨臾为她诊脉后,皱着眉说:“林大娘,您这是‘阳虚寒凝’。您年纪大了,阳气不足,又赶上这多雨的春天,寒邪和湿邪一起钻进肚子里,导致脾胃虚寒,所以才会肚子疼,喜温喜按。”
沈砚之在一旁听着,点头附和:“没错,阳虚寒凝的腹痛,医书里说要用‘附子理中汤’——附子、党参、白术、干姜、甘草,能温中散寒,补气健脾。只是这附子……”他顿了顿,面露难色,“附子毒性甚强,若炮制不当或剂量过大,会致人四肢厥冷、心律失常,甚至死亡。医书里记载,附子用量一般不超过一钱,且必须用盐水浸泡后再煮,以减其毒。”
墨臾却摇了摇头:“沈兄,林大娘的阳虚很严重,一钱附子不够。我阿爷曾说,对付这种严重的阳虚寒凝,附子要用三钱,但必须用‘黑豆+甘草’同煮,黑豆能解附子的毒,甘草能调和药性,这样既有效,又安全。这法子是从村里的旧志《苍梧风物记》里看来的,旧志里说,前朝有个老医官,就是用这个法子治好了很多阳虚腹痛的人。”
沈砚之急忙找来《苍梧风物记》,翻到记载附子用法的那一页,只见上面写着:“附子三钱,黑豆五钱,甘草三钱,同煮一炷香时辰,再入党参、白术、干姜,续煮半炷香,温服,治阳虚寒凝腹痛,屡试不爽。”
“可这剂量比医书里大了三倍,还是太冒险了。”沈砚之仍有顾虑,“万一出了差错,我们怎么向林大娘交代?”
林大娘却握住墨臾的手说:“墨臾先生,我信你。我这肚子疼了半个月,吃了不少药都不管用,再疼下去,我这老骨头也撑不住了。你就照你阿爷的法子治,出了差错,我不怪你。”
墨臾点了点头,转身去药柜取药。他取了三钱附子,用清水洗干净,又抓了五钱黑豆、三钱甘草,一起放进陶罐里,添上足量的水,在土灶上用文火慢煮。沈砚之在一旁守着,时不时掀开锅盖看一眼,只见陶罐里的水渐渐变成了深褐色,散发着一股特殊的药香。
一炷香的时辰过后,墨臾又加入党参、白术、干姜,继续煮了半炷香。待药煎好后,他滤去药渣,先尝了一小口——药味温热,没有附子的辛辣味,只有淡淡的草木香。他这才将汤药端给林大娘,看着她喝了下去。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