楔子
秦末汉初,天下甫定,蜀道青泥岭一带,寒烟锁道,松涛裹泪。戍卒李三柱随汉军出陇西御匈奴,战死沙场时,手中仍攥着半块母亲蒸的糯米糕——那糕上印着蜀地特有的芙蓉纹,是他离家时母亲塞在行囊里的念想。魂魄离体,三柱不肯随阴差西行,只向着蜀地的方向飘去,越秦岭,渡嘉陵,终在青泥岭的石缝间停驻。执念化形,竟生出具奇态的花草:茎细如丝,高不及尺;花瓣殷红如血,却向背反卷,像极了他回头望蜀时微蹙的眉峰;叶片墨绿如缎,伏地展开,边缘微卷,似在侧耳听着山风里的乡谣。山民初见此花,不知其名,只觉见之能安思念,便唤作“望归花”——这抹从魂魄里生出来的殷红,自此在蜀道上扎了根,伴着戍卒们未归的魂,守着“花望蜀道,叶落归根”的意。
第一回 蜀道寒烟藏异草 医女踏霜辨归魂
蜀地医家之女苏若薇,年方十八,承父业行医于绵州至青泥岭一带。其父苏仲山曾为军中医官,三年前随李三柱部戍边,战死沙场,只遗下一本泛黄的《战地医案》和一句临终嘱托:“蜀道多离人,医病更要医心。”这年霜降,若薇听闻青泥岭古驿附近有奇花,能解“思而不得”之苦,便挎着药箱,踏着晨霜往岭上去。
青泥岭的驿道是用青石板铺就的,霜华覆在上面,像撒了把碎银,风过处,松涛里裹着隐约的呜咽。若薇行至半岭,见道旁石缝中簇生着殷红的花,花瓣反卷,叶片伏地,与山民描述的“望归花”分毫不差。她蹲下身,指尖轻触花瓣,只觉微凉如绸缎,鼻尖萦绕着一缕淡若游丝的香气——不似兰之幽,不似梅之冽,倒像极了父亲当年煮药时,药罐里飘出的、混着蜀地陈皮的温香。
正细察时,忽闻驿馆方向传来低泣。若薇循声而去,见古驿墙根下坐着个白发老妪,身着打补丁的粗布褐衣,手里摩挲着一块褪色的蜀锦帕,哭得双肩颤抖。若薇上前轻唤“阿婆”,老妪抬头,眼泡红肿如桃,泪迹在满是皱纹的脸上刻出两道深痕:“小娘子是医家?求你救救我……我儿阿福随李三柱戍边三年,音信全无,近来夜夜不能寐,一闭眼就见他浑身是血地唤‘阿娘’,心口疼得像被石头压着,汗湿了三床被褥啊……”
若薇扶老妪进驿馆偏房,取脉枕诊脉。指下脉细弦,舌尖红苔薄白,她沉吟道:“阿婆,您这是‘思则气结,心脾两虚’——思念过甚,气郁伤肝,肝魂不宁则难寐;脾失健运,气血生化不足,则心悸汗出。”说罢,她想起道旁的望归花,又道:“我刚见岭上有奇花,或能解您的思念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