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光医语:桃溪灵枢记
下卷一:洛医寻真法,北燥试双华
桃溪的春来得早,药圃里曼陀罗华的嫩芽刚探出土,就见村口来了一队车马——为首的是个穿绯色官服的医者,正是太医院的院判苏衍,身后跟着三个医童,手里捧着黑漆药箱,箱上“太医院”三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。
“灵枢姑娘,久仰大名。”苏衍一进药庐,就拱手行礼,“孔墨先生带回的抄本,太医院诸位同僚都细读了,只是北方气候与南方不同,我等用双华试治几例病症,疗效竟不如桃溪显着,特来请教实践之法。”
灵枢请苏衍坐下,倒了杯用白华花瓣泡的茶:“苏院判,中医讲究‘因地制宜’,北方多燥,南方多湿,双华的用法自然要变。您且说说,北方用双华治的是什么病?”
苏衍叹了口气:“北方入春后久旱无雨,百姓多犯‘燥咳’,咳得痰少而黏,咽喉干得像冒火,甚至咳破喉咙出血。我们按抄本里的法子,用白华配青蒿,可患者服了药,燥咳没好,反而更口干了。”
灵枢起身走到药圃,指着刚冒芽的曼陀罗华:“白华性温,虽能开窍,可北方燥邪伤肺,温性反而会助燥;红华性微寒,能清热,却又怕伤了肺的津液。您试试用白华减半,加沙参、麦冬润肺,再少用些红华——不是为了活血,是借它的微寒,中和白华的温性,同时清掉燥邪化的热。”
正说着,苏衍带来的医童忽然捂着嘴咳嗽起来,脸涨得通红,咳了半天只吐出一点白痰,声音嘶哑:“院判,我……我这燥咳又犯了。”灵枢立刻取了三分白华花瓣、二分红华根,又抓了沙参、麦冬各五钱,放进药罐里熬煮。
药香飘满药庐时,医童的咳嗽更急了。灵枢倒出药汤,放温后让他喝下。不过半盏茶的功夫,医童的咳嗽渐渐停了,他摸了摸喉咙,惊喜道:“不疼了,也不渴了!”苏衍凑过去诊脉,原本浮数的脉象竟平缓了许多,他不禁感叹:“原来不是双华无用,是我们没摸透‘因时因地制宜’的道理,只照搬文献,反倒误了病。”
灵枢取来纸笔,写下新的病案:“北方燥咳,证属燥邪伤肺,治以润肺生津、清燥开窍。方用白华三分(减温性)、红华二分(清燥热)、沙参五钱、麦冬五钱、玉竹三钱,水煎服,每日一剂。忌辛辣、燥热之物。”她把纸递给苏衍:“这是我按北方气候调的方子,您回去试试,若有不对,再派人来传信。”
苏衍接过纸,小心折好放进怀里:“灵枢姑娘,您这才是真正的医道——不是守着文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