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岸花在中医理论体系中,其药材正名为石蒜。
一、中医属性与功效
1. 四性五味:味辛、甘,性温,有毒。
2. 脏腑归经:中医典籍中对石蒜的归经记载不明确,暂无统一定论。
3. 功能主治:核心功效为消肿解毒、催吐、杀虫。主要用于治疗痈肿疮毒、痰涎壅塞、食物中毒、脘腹胀满、疥癣、痔漏、跌打损伤等。
二、主要别名称谓
- 基于形态与特性:石蒜、金灯花、龙爪花、老鸦蒜、蒜头草、鬼擎火、幽灵花。
- 基于文化寓意:无义草、生死花。
- 基于佛教渊源:曼殊沙华(梵语“ma?jusaka”音译,后被附会为石蒜)、摩诃曼殊沙华。
三、民间使用情况
1. 民间使用时间:药用记载始于北宋《本草图经》,明清时期(1368-1912年)在民间应用逐渐增多,近代仍有部分地区沿用其外用方法。
2. 民间使用方法:
- 外用:这是民间最主要的安全用法。将新鲜鳞茎捣烂后外敷,可治痈肿疮毒、跌打损伤;或煎水熏洗,用于疥癣、痔漏等。
- 内服:因毒性极强,民间内服极为谨慎,多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少量使用,如研末吞服催吐(用于痰涎壅塞或食物中毒),或浸酒外用(切勿内服)。
重要提示:石蒜全株有毒,鳞茎毒性最强,误食可能导致呕吐、腹泻、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,严重时危及生命。民间用法缺乏严格剂量控制,风险极高,切勿自行采摘使用。
石蒜的毒性极强,全株均含毒素,以鳞茎(地下类似蒜头的部分)毒性最高。
其毒性主要来自石蒜碱、加兰他敏等多种生物碱,这些成分对消化道、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均有强烈刺激作用。成人误食少量鳞茎即可引发中毒,儿童风险更高。
中毒症状通常在误食后数小时内出现,包括恶心、呕吐、剧烈腹泻、腹痛等消化道反应,严重时可出现头晕、乏力、意识模糊、呼吸困难、四肢抽搐,甚至休克或呼吸衰竭。即使是皮肤直接接触其汁液,也可能引起红肿、瘙痒等过敏反应。
重要提示:鉴于其剧毒特性,严禁自行采摘、食用或药用,若不慎误食,需立即就医。
石蒜的毒性发作相对较快,通常在误食后数小时内就会出现中毒症状。
其含有的石蒜碱等生物碱对消化道、神经系统刺激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