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盒载珀:唐代何家村医档记(上卷)(第1页)

银盒载珀:唐代何家村医档记

楔子

唐天宝十五载(公元756年),长安夜色如墨,何家村的一处宅院深处,吏部司勋员外郎李谨藏正神色凝重地指挥家仆,将一批沉甸甸的器物埋入地下。铁锹翻动泥土的声响,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,却被他刻意压得极轻——安禄山叛军已逼近潼关,长安危在旦夕,这些世代珍藏的宝物,他必须妥善藏好,待太平之日再取出。

最后放入坑中的,是一只鎏金鹦鹉纹银盒。盒身錾刻的鹦鹉栩栩如生,翅膀上的羽毛细如发丝,在微弱的油灯光下泛着温润的金光。李谨藏捧着银盒,手指轻轻摩挲着盒盖内侧——那里用墨笔工整地写着“琥珀10段”,旁边还记着“光明沙(丹砂)21两”,字迹虽已有些淡,却仍清晰可辨。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叮嘱:“此盒中琥珀、丹砂,乃按《千金方》配伍的良药,能活血、安神、定惊,若遇危难,可救人性命,切勿遗失。”

银盒被小心地放入坑底,上面铺了三层防潮的柏木板,再用土细细掩埋。李谨藏蹲在坑边,望着隆起的土堆,心中默念:“愿此盒与药,能熬过乱世,待后人见之,知我唐人用药之智。”夜风吹过宅院的槐树,落叶簌簌落在土堆上,像为这只银盒,盖上了一层时光的封印。他不知道,这只藏着药用琥珀的银盒,会在地下沉睡一千二百一十四年,成为后世研究唐代医药的“活档案”。

上卷 第一回 匠叟血瘀愁弯腰 珀砂合煎通络忧

天宝十二载春,长安西市的木匠铺里,老匠张阿公正对着一堆木料叹气。他年过六旬,做了一辈子木匠,近来却被腰痛缠上了身——每日晨起,腰杆僵硬得像块木板,弯腰取刨子都要扶着墙,夜里翻身更是疼得哼唧,连最拿手的雕花活儿都快做不了了。药铺的坐堂郎中给他开了独活寄生汤,喝了半个月,却只缓解了些许,停药后又复发。

“张阿公,您这是‘血瘀腰痛’,寻常草药怕是不够力。”前来定制家具的李谨藏见他难受,忍不住开口。他出身医药世家,自幼便跟着父亲识药辨方,一眼便看出张阿公的症状是长期弯腰劳作,气血瘀滞在腰府所致,需用“活血通络”的猛药才能见效。

张阿公苦笑道:“李郎君有所不知,郎中说我这是老毛病,只能慢慢养。可我这双手,一天不碰木料就发痒啊!”李谨藏沉吟片刻,道:“阿公若信得过我,明日我带些药来,您试试便知。”

次日清晨,李谨藏果然带来了一小包药粉——是从那只银盒中取出的琥珀与丹砂,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