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盒载珀:唐代何家村医档记
下卷 第一回 乱世家国皆倾覆 珀盒深藏待明时
天宝十五载秋,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,长安城里的烽火染红了半边天。李谨藏带着家人,混在逃亡的人群中,朝着蜀地方向奔去。马车上,他频频回头望向何家村的方向,心中最牵挂的,仍是那只埋在地下的鎏金鹦鹉纹银盒——里面不仅有世代珍藏的宝物,更有那“琥珀10段”与“光明沙21两”,有他半生实践总结的药用经验。
“郎君,我们还能回来吗?”妻子崔氏抱着年幼的儿子,声音带着颤抖。李谨藏握住她的手,眼神却望着远方:“会的,等平定了叛乱,我们一定回来取银盒。那里面的药,是护佑我们族人的根,不能丢。”可他没料到,这一去,便是永别——逃亡途中,儿子染上时疫,他耗尽随身携带的少量琥珀粉,也没能留住孩子;后来他投身平叛义军,在睢阳之战中,为掩护百姓撤退,身中数箭,临终前,他仍喃喃着“何家村……银盒……”。
银盒在地下,却悄然经历着岁月的考验。安史之乱后的百年间,长安数次遭遇地震,何家村的宅院早已沦为废墟,地表的泥土一层层覆盖在祭祀坑上,将银盒埋得更深;唐末的暴雨冲刷,让坑底积了浅浅的水,可银盒的密封性极好,蜡纸裹着的琥珀隔绝了潮气,绯袋里的朱砂仍保持着鲜红;甚至有一次,北宋的盗墓者在附近挖掘,铁锹擦着银盒的边缘划过,却因误判土层年代,转身挖向了别处——银盒像被命运护佑着,在黑暗中静静等待,守护着里面的药用档案。
南宋绍兴年间,有个叫赵明诚的金石学家,听闻长安何家村一带曾有唐代官员窖藏,特意前来寻访。他在废墟上徘徊多日,采集了几块唐代的砖瓦,却始终没能找到窖藏的痕迹。在《金石录》的手稿中,他写下:“何家村,唐长安故地,传有勋官藏珍,今已湮没,唯留瓦砾,惜哉。”这简短的记载,成了银盒沉睡岁月里,唯一与“寻找”相关的文字,却也只是擦肩而过。
时光流转到明代,何家村成了一片农田。有个叫王二的农民,在耕地时,犁头突然撞到一个坚硬的东西,他弯腰挖开泥土,看到一只泛着金光的盒子一角——那是银盒的鎏金纹饰。可王二不识文物,只觉得这“金属盒子”或许能卖些钱,却又怕挖出来被人抢夺,便又匆匆埋了回去,还在上面种了棵槐树,做了个隐秘的标记。他没料到,这棵槐树后来长得枝繁叶茂,根系盘绕在银盒周围,像一道天然的屏障,将它与外界彻底隔绝,让它在地下又多沉睡了三百多年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