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珀通淋:滇西江珠水神话录(上卷)(第1页)

红珀通淋:滇西江珠水神话录

楔子

三国蜀汉建兴三年,诸葛武侯南征至永昌府(今滇西保山),大军扎营于澜沧江畔。彼时滇西雨季刚过,湿地瘴气弥漫,不少士兵突然得了怪病:小便时涩痛难忍,有的尿里还带着细沙,军医诊断为“淋症”,用了清热的草药,却收效甚微。士兵们疼得弯着腰,连持戈操练都难,武侯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

一日,当地土人首领阿朵带着一罐“江珠水”求见,罐中汤色如琥珀,飘着细白的灯心草。“将军,这是祖辈传的方子,能治‘砂石淋’。”阿朵说着,取出一块红珀,色如凝血,“此珀生于澜沧江两岸的松林,研末与灯心草同煮,喝三日便好。”武侯半信半疑,让患病最重的士兵试服。

次日清晨,那士兵竟能正常小便,涩痛感大减;三日过后,营中大半士兵都已痊愈。武侯大喜,问阿朵此方的来历,阿朵笑道:“祖辈说,是当年有智者路过,见土人患淋症苦楚,传下这红珀配灯心草的法子,唤作‘江珠水’。”武侯命人将此方记在竹简上,叮嘱随军医官:“滇西多湿地,此方可护我军,更要传于百姓,解疾苦。”

只是那竹简后来遗失在战乱中,“江珠水”的方子便成了滇西土人口耳相传的秘宝,从三国到明清,从松间采珀到陶罐煮药,没有一字文献记载,却在一代代人的实践里,护佑着滇西百姓的安康——这藏在澜沧江畔的松林与湿地间的智慧,为民国《云南通志》的“通淋古方”记载,埋下了跨越千年的伏笔。

上卷·红珀映江:滇西通淋的实践之章

第一回 农夫砂淋·红珀灯心破湿邪

清康熙四十年,滇西永昌府外的稻田里,农夫罗老栓正弯腰插秧。滇西的雨季来得早,田里的水浸到膝盖,连空气都裹着湿意。罗老栓插了半日秧,忽然觉得小腹坠胀,想小便却尿得不畅,尿道里像有细沙磨着,疼得他直冒冷汗,勉强挪到田埂边的茅房,竟尿出几滴带血的浊尿,脉象滑数——这是“砂淋”之症,雨季湿地湿热重,湿热下注膀胱,尿液浓缩成砂,阻塞尿道,才会涩痛带血。

罗老栓的儿子慌忙去村里找土医阿桂。阿桂是滇西有名的“淋症医”,方子是奶奶传的,奶奶又从土人那里学来,虽没读过医书,却治好了不少人。她赶到时,罗老栓正蜷在竹椅上,双手按着小腹,脸色蜡黄。阿桂先问了症状,又摸了摸他的脉象,笑道:“老栓哥,你这是湿热裹着细砂堵了尿道,用‘江珠水’就好。”

她从竹篓里掏出一块红珀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