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域珀光:梵音疗疾记(上卷)(第1页)

雪域珀光:梵音疗疾记

楔子

雪域高原的风,吹过千年玛尼堆,将松脂凝成的琥珀吹成了藏地的“灵玉”。相传远古时,念青唐古拉山下的牧民,在雪线处拾得此石——色如胭脂者为血珀,透如冰晶者为金珀,握在掌心能暖至心口。有老阿妈见孙儿夜啼不止,误将琥珀碎末混入酥油茶,竟得一夜安寝;猎人坠崖伤骨,以琥珀粉敷创,月余便可行走。

彼时,佛教尚未传入藏地,这些疗愈之法仅靠口耳相传,藏于帐篷的羊毛毯下,未着一字于经卷。直到唐代,琥珀随“西方七宝”之名入藏,与佛法的“戒定慧”相融——藏医说它“活血安神”,与中医“琥珀入心、肝经,治惊风、心悸”的论断暗合;高僧视它为“定魂之石”,诵经加持后更添疗愈之力。于是,雪域的琥珀,便成了横跨医道与佛法的灵物,在口传的烟火里,等待着与慈悲医者的相遇,将未载于典籍的智慧,化作救苦的光。

上卷

第一回 哲蚌寺外风卷雪 血珀佛珠定惊风

17世纪的藏历铁羊年,腊月的寒风裹着雪粒,砸在哲蚌寺的金顶瓦上,簌簌作响。寺外的草原上,牧民达瓦抱着三岁的儿子卓玛,跪在山门前哭喊:“求上师救救我的孩儿!”卓玛躺在父亲怀里,四肢僵直抽搐,面色青得像冻裂的岩壁,嘴唇乌紫,牙关紧咬,涎水顺着嘴角流下,早已没了哭声——这是藏地牧民最怕的“急惊风”,若过了午时,怕就回天乏术了。

恰逢高僧阿旺洛桑却丹从后山修行归来,他身着绛红色僧袍,手持转经筒,见此情景,忙让弟子将达瓦父子请入寺内的暖阁。暖阁里燃着牦牛粪火,铜壶中煮着的酥油茶冒着热气。阿旺洛桑却丹轻轻托起卓玛的手腕,指尖触到孩子的脉搏——脉象弦数如弓弦,跳得又急又乱,这在中医里是“肝风内动”之证,多因外感风寒、邪热入里,引动肝风,扰及心神。

“孩儿是昨日受了寒吧?”阿旺洛桑却丹问道。达瓦连连点头:“昨日带他去牧场赶羊,遇上暴风雪,回来就发烧,夜里突然抽起来,找了藏医,喂了草药也不管用……”阿旺洛桑却丹沉吟片刻,从颈间取下一串血珀佛珠——这串佛珠颗颗如鸽血红,是他十年前从缅甸古松珀矿求得,每日诵经时必握在手中,珠身已浸得温润如玉。他捻下最圆润的一颗,放在掌心,用拇指轻轻摩挲片刻,再以银刀细细刮成粉末,粉末红如胭脂,落在白瓷碟中,竟泛着淡淡的光泽。

弟子早已备好酥油和陶锅,阿旺洛桑却丹将琥珀粉倒入陶锅,再加半勺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