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岭藿油传
楔子
清道光年间,桂林桂岭下的壮村“桐花寨”,常年飘着两股香气——一股是漓江畔桐树的淡香,一股是壮医阿侬药庐里的药香。阿侬是寨里第三代壮医,药庐的竹架上总挂着晒得半干的淫羊藿叶,墙角的陶瓮里盛着澄黄的桐油,案头压着一册泛黄的《桂林府志》手抄本,其中“壮医用淫羊藿叶,以桐油炒制七次,研末入丸,治肾虚腰痛如神”的墨迹,被阿侬的指尖摩挲得发亮。
这日清晨,寨里的阿公背着竹篓,一步一挪地走进药庐,后腰佝偻着,每走一步都要扶着门框。“阿侬大夫,这腰又疼得直不起来了!”阿公坐在竹椅上,掀开粗布衫,后腰处贴满了发黑的草药,“贴了三天,反倒觉得腰里像裹了层湿棉絮,又沉又胀。”
阿侬蹲下身,指尖轻按阿公的后腰,触感冰凉,按下去能陷出个浅坑,再诊他的脉,脉象沉迟无力,舌苔白腻得像一层薄泥。“阿公,您这是肾阳虚兼湿邪困腰。”她指着竹架上的淫羊藿,“这藿草性辛甘温,归肝肾经,能温补肾阳,可生用温燥,怕伤了您身子里的津液;得用咱壮家的法子,以桐油炒七次——桐油性温,归肝脾经,能带着藿草的药力钻进经络,把湿邪赶出去,还不燥烈。”
阿侬取来几片淫羊藿叶,倒入少许桐油,在竹锅里慢慢翻炒,淡绿的叶片渐渐染上浅黄,药香混着桐油的清香飘满药庐。“祖母说,这‘七制淫羊藿’的法子,寨里传了六代,先有口传,后来才写进《桂林府志》。”阿侬将炒好的藿叶研成细末,用蜂蜜和丸,递给阿公,“每天吃两丸,温水送服,三天就见效。”
阿公按此法服药,第一天就觉得腰里的“湿棉絮”轻了些;第三天,后腰不沉了,能直起身子背竹篓;第七天,腰痛全消,还能去漓江畔摘桐花。他拿着一篮新鲜的桐花来谢阿侬:“这‘七制藿油丸’真是神药!老辈人说‘桐油炒藿七遍,腰疾离身远’,果然没错!”阿侬望着案头的《桂林府志》,忽然明白——壮家的药,从来藏在桂岭的草、漓江的桐里,藏在老人们的口耳间,等着她一点点整理,让这桂岭的藿油,在医道里留下痕迹。一场关于壮药炮制的故事,就此在桐花香里开篇。
上卷·桂岭制藿录
第一卷 春湿困腰农者苦 七制藿油助阳生
道光二十五年初春,桂岭的雨下得格外绵密,漓江的水涨得漫过了岸边的石阶,寨里的农夫阿贵忙着在田里插秧,弯腰插了半晌,忽然觉得后腰像被重物砸了一下,疼得直不起身,只能拖着腿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