吠陀珀辉:苏利耶明目记
楔子
拉贾斯坦的沙漠,总在日出时将金辉泼洒在岩砾上,而那些藏在沙丘缝隙里的琥珀,恰似太阳神苏利耶遗落的碎片——通体金黄如熔金,握在掌心能暖至肌理,松脂的余香混着沙粒的干燥,成了这片干旱土地上最特别的气息。早在《妙闻集》成书之前,游牧的拉吉普特人便在迁徙中拾得此石:老阿妈将琥珀碎末混进山羊奶,给眼干刺痛的孙儿滴入眼角,竟得一日清明;猎人被毒蝎蛰伤,以琥珀粉敷创,红肿半日便消。
那时,这些疗愈之法仅靠口耳相传,藏于羊毛帐篷的织锦下,未着一字于贝叶经。直到印度教的吠陀经典将琥珀与苏利耶相连,称其“承太阳之精,平皮塔(炎症)之扰”,才渐渐有祭司将其纳入疗愈仪轨。而中医“琥珀明目祛翳、解毒消肿”的论断,恰与这吠陀智慧暗合——它先在民间的烟火里救苦,再被典籍记载,又在祭司的实践中不断丰富,最终成了横跨信仰与医道的灵物,在苏利耶的晨光里,等待着驱散病痛的时刻。
上卷
第一回 旱风卷地眼疾虐 珀汁凝香救黎元
18世纪的拉贾斯坦,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干旱。入夏后,灼人的旱风从塔尔沙漠吹来,卷着沙砾掠过村落,家家户户的门窗都关得严严实实,却仍挡不住干燥的空气钻进人的眼窝。没过半月,村里便爆发了眼疾:先是孩童揉着眼睛喊疼,接着成人也开始视物模糊,眼睑红肿得像熟透的石榴,严重者眼角还会渗出淡黄色的黏液,连田埂上的作物都看不清。
村长带着村民跪在村头的苏利耶神庙前,祈求太阳神降下庇佑。神庙的婆罗门祭司维什努·普拉萨德,年过五旬,鬓角染着霜白,手里总握着一串琥珀念珠——那是他祖父传下的,颗颗琥珀泛着温润的金光,据说是从远古松脂矿中采得。祭司看着村民们通红的眼睛,伸手翻开一位老阿妈的眼睑,见结膜充血如蛛网,心中已有了判断:这是吠陀所说的“皮塔失衡”,对应中医的“风热上攻于目”,需以“清热明目、祛翳消肿”之法施治。
他想起《妙闻集》贝叶经中记载的古方:“琥珀研末,配清凉之汁,敷目可祛浊秽。”可“清凉之汁”该用什么?祭司走到神庙后的花园,见坛中种着几株郁金香,淡紫色的花瓣上还沾着晨露——拉贾斯坦的妇人常用郁金香花汁涂指甲,说能“祛燥热”,中医亦认为郁金香“清热解郁、凉血解毒”,正好与琥珀的明目之力相配。
当日午后,祭司在神庙的石台上铺开工具:青石臼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