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脂忆旧:药香载梦记(1)(第1页)

骨脂忆旧:药香载梦记(上卷)

楔子

昆仑余脉,江南水乡,一缕辛香穿尘而过。相传上古神农尝百草,于雪后荒原见补骨脂傲霜而立,籽如褐珠,嚼之温肾暖骨,遂叹“此草能续筋骨之损,亦能载岁月之忆”。此后千百年,这株灵草从药圃走入书斋,从医案浸入味蕾——它是《本草纲目》中“治腰膝冷痛、固精益气”的良药,是农妇灶间“盐炒补骨脂配核桃”的养生食方,更是文人笔下“香飘旧梦”的情丝载体。

清代江南暮春,雨打芭蕉,书生案头的补骨脂药罐旁,散落着半阙《都门秋思》。药香与墨香交织,恍惚间,似有明代药铺的铜铃、宋代农舍的炊烟、唐代驿道的驼铃,皆随这缕辛香浮现。补骨脂以其温厚之性,既疗人身之疾,亦承岁月之痕,在“实践”与“文思”的流转中,成为跨越时空的“记忆之媒”。

第一卷 明溪药韵·铜铃传艺

一、溪畔药铺“骨暖方”

明万历年间,江南常州府无锡县,京杭大运河支流穿城而过,岸边“德仁堂”药铺的铜铃,每日辰时准时响起。掌柜沈仲山年逾五旬,祖上三代行医,一手“盐炒补骨脂”的炮制技艺,在当地颇有名气。他常说:“补骨脂性温,入肾经,盐炒能引药归府,就像给草药安了船舵,直抵腰膝寒痛之处。”

一日清晨,药铺刚开门,渔民老周便扶着腰踉跄而入,面色青白,冷汗直流。“沈掌柜,昨夜捕鱼遇寒雨,这腰像是被冰锥扎着,连船都撑不了了!”沈仲山伸手按其腰眼,老周痛得直咧嘴。诊脉后,沈仲山叹道:“你这是肾阳虚衰,寒湿入络,得用‘骨暖膏’外敷,再配‘补骨脂杜仲汤’内服。”

他转身从药柜取出补骨脂籽,倒入青石臼,加少许海盐,用铜杵慢捣,边捣边说:“这籽得捣至细碎,海盐才能渗进去,炒的时候要用文火,炒到籽壳微黄,辛香飘出,才算成。”捣好的药粉与芝麻油一同入陶锅,小火熬至起沫,盛入盆中,便是“骨暖膏”。沈仲山用竹片蘸膏,细细敷在老周腰上,又开了药方:补骨脂五钱(盐炒)、杜仲三钱、牛膝二钱,水煎服,每日一剂。

三日后,老周红光满面地来谢,说腰已不痛,还能扛着渔网下船。他带来一尾肥美的银鱼,笑道:“沈掌柜的药,比船上的棉絮还暖!”沈仲山摆手拒收,只叮嘱:“往后雨天捕鱼,记得带包炒香的补骨脂籽,含在嘴里,能防寒气入体。”这般“未病先防”的叮嘱,是沈家药铺代代相传的经验,虽未写入医典,却让许多渔民、船工受益。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