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卷 欧陆初绽·标本释秘
一、阿姆斯特丹的“开箱惊喜”
清乾隆十七年,扬·克莱默乘坐的船只抵达荷兰阿姆斯特丹港。他带着装有补骨脂标本的木箱,迫不及待地回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药剂师实验室。实验室里,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草药标本,却从未有过来自中国的补骨脂。
扬·克莱默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箱,首先取出的是补骨脂的干燥植株——枝叶虽已干枯,却仍能看出卵形的叶片和淡紫色小花的痕迹;接着是密封在陶罐里的补骨脂籽,褐如檀木,颗粒饱满;最后是那本《骨脂用药记》和他的笔记本。他将植株放在工作台上,用放大镜仔细观察,又取出几颗籽儿,放在天平上称重,记录下它们的大小、重量和颜色。
实验室的同事们闻讯赶来,围着补骨脂标本好奇地打量。同事彼得问:“扬,这是什么草药?看起来平平无奇,真能治骨痛和皮肤白斑吗?”扬·克莱默笑着说:“在巴达维亚,它已经治好不少人了,水手们都叫它‘中国奇迹草’。你们看,这是我记录的病例,有荷兰商人,有水手,还有当地华人,效果都很好。”他翻开笔记本,展示里面的图画和文字记录,同事们看后,纷纷露出惊讶的表情。
扬·克莱默知道,要让欧洲的医生和植物学家认可补骨脂,光靠病例记录还不够,还需要对它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类。于是,他决定将补骨脂标本寄给瑞典着名植物学家林奈——那位以“双名法”为植物命名、建立了现代植物分类体系的权威学者。他相信,林奈一定能从这株东方草药中,发现它的科学价值。
二、乌普萨拉的“草木对话”
数月后,补骨脂标本抵达瑞典乌普萨拉大学,送到了林奈的手中。彼时,林奈正在编撰《植物种志》,致力于为全世界的植物建立统一的命名体系。当他打开包裹,看到那株来自中国的补骨脂标本时,立刻被它独特的形态吸引——卵形的叶片边缘有细齿,蝶形花冠呈淡紫色,荚果小巧,内含一颗褐籽,与欧洲本地的豆科植物既有相似之处,又有明显差异。
林奈将补骨脂标本放在工作台上,与身边的学生一同研究。他一边用镊子轻轻拨动叶片,一边说:“你们看,这株植物的花是蝶形,荚果含单籽,应当属于豆科,但它的叶片和籽实形态,又与我们已知的豆科植物不同,是一个新的属种。”他翻阅扬·克莱默附来的笔记,看到上面写着“能治骨痛、皮肤白斑,需配合日光使用”,心中顿时有了想法:“既然它与骨骼和皮肤疾病相关,不如就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