楔子
混沌初开,清阳升为天,浊阴降为地。天圆地方之间,清气化为六气周行,浊气凝作五行流转。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草木顺四时之序而生,秉天地之气而成。巴蜀之地,青城苍苍,都江汤汤,聚秦岭之秀,纳岷山之灵,藏着一味与穹窿共呼吸、同山川相感应的仙草。它的故事,始于一场天地之气的偏颇,终于医者仁心的觉悟,在口传与笔载间,晕染出中医药理的古老智慧。
第一卷:青城雾隐 头痛疫生
蜀地永和年间,春气迟滞,厥阴风木不舒,反遭燥金之气侵袭。自清明后,青城山下的灌口镇便怪事频发——先是孩童晨起喊头痛,额角烫得像山火炙过的岩石;继而壮年人田间劳作时,常忽然捧着头蹲在地上,说眼前像蒙了层黄雾,太阳穴突突地跳,如擂鼓般不得安宁。
镇上最年长的医者李伯,已在药庐前挂了三十年的“济世堂”木匾。这日清晨,他刚打开药箱,就见杂货铺的王掌柜被两个伙计架着进来,脸皮涨得通红,牙关咬得咯咯响:“李伯,头……头要炸了!像有无数根针在扎,又像被巨石压住……”
李伯伸手按在王掌柜的脉上,脉象浮紧而数,再看他舌苔,白腻中带着些微黄。“是风寒裹着湿浊,郁在头窍了。”他取出平日里治头痛的白芷、羌活,配了剂川芎茶调散的加减方,可连服三剂,王掌柜的头痛虽轻了些,却总像有根丝线牵着,时好时坏。
更让人忧心的是,镇上这样的病人越来越多。有妇人抱着头哭,说连给娃喂奶都撑不住;有老汉拄着拐杖来,说天旋地转,分不清东西南北。李伯翻遍了祖辈传下的医书,试了细辛、藁本,甚至用上了难得的天麻,效果都不尽如人意。
这夜,李伯对着油灯枯坐,窗外的青城山被浓雾裹得严严实实,连星月都透不出一丝光。他想起年轻时上山采药,曾听山民说过,峭壁古洞里有种草,叶似芹,茎带紫,根若团龙,闻着辛香冲鼻,能治“天旋地转”的怪病。只是那洞在百丈悬崖上,终年云雾缭绕,鲜少有人敢去。
“若再找不到法子,怕是要成瘟疫了。”李伯摸了摸鬓角的白发,决定明日一早就上青城。他备好绳索、药篓,心里默念:“天地生草木,本为济万民,若真有此草,望指引迷津。”
第二卷:悬崖得草 初显神通
次日天未亮,李伯便揣着两个麦饼上了青城山。春寒料峭,露水打湿了他的布鞋,山路湿滑如抹油。越往上走,雾气越浓,草木的气息也越发清冽,松针的苦香、山兰的甜香混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