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珀贡丹:陇东安神药史神话录
下卷·珀碑传世:宁州贡药的传承与定格
第一回 碑刻传世·邻县老妪得生机
清康熙十一年春,宁州州衙前的石碑终于刻成。碑上清晰地刻着:“宁州红珀二钱,龙眼肉五钱,隔水蒸透,每日食之,治心悸神效——康熙十年知州张世英母愈方”,碑角还刻着“琥珀分级:色红透者为上,供药;色黄浊者为次,作饰”。石碑刚立起,便引来了不少百姓围观,消息像春风一样,很快吹到了邻县正宁。
正宁县的老妪李氏,已患心悸五年,每年冬日必犯:夜里心口发慌,需靠儿子捶背才能勉强入睡,脉象细弱如棉——这是“气血两虚、心失所养”之症。李氏的儿子听说宁州有“琥珀治心悸”的方子,便揣着攒了半年的银子,清晨动身,赶去宁州寻琥珀。
他在宁州采珀村找到秦明德时,秦明德刚筛选完新采的琥珀,案上摆着两堆:一堆红透如凝脂,是留着的贡余珀;一堆黄浊如蒙雾,是准备卖给首饰铺的。“要治心悸,得要红透的,”秦明德指着红珀,“黄浊的珀气散,没用。”他取了二钱红珀,碾成细粉,又教李氏儿子如何蒸制:“龙眼肉要选带核的,蒸时别加水,靠龙眼肉的汁把珀末融了,温着吃,才不伤脾胃。”
李氏儿子捧着琥珀赶回家,当晚就按法子蒸了。李氏尝了一口,甜而不腻,比汤药顺口多了。第一日,她夜里没再喊心慌;第七日,能自己起夜,不用儿子捶背;月余后,李氏竟能跟着儿媳去村口的菜园摘菜,冬日心悸的老毛病,竟真的好了。
李氏的儿子特意带着一篮正宁的苹果,去宁州谢秦明德,还去州衙前的石碑前拜了拜:“这碑是活菩萨,救了我娘的命!”此时的张世英,看着百姓围着石碑讨论方子,忽然明白:把方子刻在碑上,比藏在州衙的文书里有用得多——这是“官方记录”与“民间实践”的第一次真正互动,没有石碑的传播,再好的方子也只能在宁州流传,而有了石碑,宁州琥珀的药用智慧,才能跨越县界,惠及更多人。
第二回 书生阴虚·珀麦同煮润燥邪
清康熙十五年,宁州书生王敬之,为备考科举,日夜埋首书案。陇东的秋日本就干燥,王敬之又常熬夜,没过多久便得了心悸症:不仅心口发慌,还总觉得口干舌燥,手心发热,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,脉象细数——这是“阴虚火旺、心神不宁”之症。熬夜耗损阴液,阴不制阳,虚火扰心,既需安神,更需滋阴,若只用琥珀配龙眼肉,恐会加重虚火。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