焉耆烽燧脂香记:唐塞补骨传
下卷 一 五更泄泻辨脾肾 脂麻配蔻显医能
唐开元二十二年夏,克亚克库都克烽燧的胡杨枝叶刚泛出浓绿,戍卒张老卒却愁眉不展地蹲在军帐外——他已连着七日天不亮就腹泻,拉得浑身无力,连巡边的长矛都快握不住。李奉节刚查完了望塔的物资,见他脸色蜡黄,便上前问诊:“张老卒,你这是怎么了?莫不是吃了变质的干粮?”
张老卒叹了口气:“医官,我这肚子不争气,每天寅时准疼,拉完就好,吃了止泻的草药也不管用。夜里还总起夜,腰也酸得慌。”李奉节搭住他的脉,只觉脉象沉迟无力,再看他舌苔白腻,心里便有了数:“你这是‘肾阳虚不固脾’,塞北寒重,你年近六十,肾火弱了,脾也跟着虚,才会五更泄泻——肾像关水的闸门,脾像运水的沟渠,闸门松、沟渠堵,水就留不住。”
他转身回军帐,从木箱里取出补骨脂,又翻出一小包肉豆蔻——这是上月焉耆百姓送来的,说能温脾止泻。“补骨脂温肾,肉豆蔻温脾,再配着胡麻籽益精,三药合用,既能固肾又能健脾。”李奉节一边说,一边将补骨脂用葡萄酒泡软,和肉豆蔻一起炒黄,磨成粉,再与炒香的胡麻粉混合,分成小包,“你早晚各服一包,用温小米粥送服,小米能养脾胃,帮着吸收药性。”
张老卒按方服用,第一天寅时虽还腹痛,却没腹泻;第三天,五更时竟能安稳睡着,连起夜都少了一回;第七天,他已能跟着队伍巡边,腰也不酸了。“李医官,您这方子比城里郎中的还灵!”张老卒特意送来一块自己磨的胡杨木牌,上面刻着“医济戍卒”四个字。
正说着,龟兹烽燧的军医阿罗憾骑着骆驼赶来——他听闻李奉节用补骨脂治好了不少将士,特意来取经。李奉节把张老卒的病案和药方抄给他,还详细说了炮制细节:“肉豆蔻要去壳取仁,炒到微黄,不然有涩味;补骨脂用葡萄酒泡,既能减燥,又能引药入肾。”阿罗憾接过抄本,连连感叹:“塞北的实践法子,比《千金方》里的记载还细!我回去就给龟兹的将士用,定能少些病痛。”
李奉节在《戍边医药文书》上添了新案:“开元二十二年六月,张老卒,六十岁,肾阳虚不固脾,五更泄泻、腰痛,补骨脂(酒泡炒)+肉豆蔻+胡麻籽,七日痊愈。”篝火旁,文书上的字迹被映得温暖,他忽然觉得:这塞北的药方,从来不是孤立的,补骨脂连着肾,肉豆蔻连着脾,胡麻籽连着精,像一张网,把将士的健康护在中央——而这些,都是在寒风里摸出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