吠陀珀辉:苏利耶明目记
下卷
第五回 雨季湿痹缠老骨 珀姜膏暖滞涩筋
18世纪拉贾斯坦的雨季,来得比往年更缠绵。连绵的阴雨将沙漠浸润成泥泞,湿气顺着门窗缝隙钻进村民的屋舍,不少老人开始被“湿痹”缠上——村里的老织工卡马尔,年过六旬,双手常年握着织梭,如今手指关节肿得像饱满的葡萄,屈伸时“咯吱”作响,连拿起纺锤都要费尽全力,夜里关节疼得钻心,只能靠在火塘边取暖,织机上的纱线堆了厚厚一层,却再没动过。
卡马尔的儿子背着老父亲,跪在苏利耶神庙前求见维什努·普拉萨德祭司。祭司见卡马尔的手指关节红肿发亮,按下去能感觉到轻微的波动,老人的舌苔白腻,说话时气息微弱——这在中医里是“寒湿痹阻,经络不通”之证,吠陀则称其“卡法能量过盛,阻滞筋脉”。雨季湿气重,老人气血本就虚弱,寒湿趁虚侵入关节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“不通则痛”,才会引发湿痹。
祭司想起《妙闻集》中“琥珀温通经络,可治痹痛”的记载,可寒湿凝滞深重,单用琥珀恐难驱散。他想起村里老妇人常用姜黄粉涂抹关节,说能“去湿气、止疼痛”——姜黄在印度传统中是“驱寒圣物”,中医亦认为其“行气破瘀、通经止痛”,与琥珀的温通之力相配,正好能化解关节的寒湿。
祭司让弟子取来琥珀块,用青石臼细细研磨,磨出的粉末细如金屑;又取来晒干的姜黄根,捣成粉末,与琥珀粉按1:2的比例混合;再加入融化的椰子油——椰子油性温,能“润肤通络”,让药膏更好地渗入关节肌肤,还能缓和姜黄的辛辣。三者调和成橙黄色的药膏,药膏中既有琥珀的暖香,又有姜黄的辛香,凑近闻之,仿佛能驱散周身的寒气。
施治前,祭司在神庙的苏利耶神像前点燃酥油灯,将药膏放在灯旁温热,口中默念吠陀赞词:“苏利耶之辉,借琥珀之力,融寒湿、通筋脉!”温热后的药膏敷在卡马尔的关节上,暖意顺着皮肤渗入筋骨,老人舒服地叹了口气,紧绷的手指竟能微微弯曲。祭司还教卡马尔的儿子,每日早晚用温热的姜黄水给老人泡手,泡完后再敷药膏,双重温通,效果更快。
卡马尔连敷五日药膏,手指关节的红肿就消了大半,夜里疼得轻了,能睡上三个时辰;十日过后,他的手指能慢慢握住纺锤;半个月后,他竟能重新坐在织机前,虽然织得慢,却也能织出简单的花纹。老织工摸着自己灵活的手指,对祭司说:“年轻时听我母亲说,姜黄能治关节疼,没想到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