褐珠梵音:骨脂跨洲医心记(上卷)
楔子
恒河之畔,喜马拉雅山的雪水蜿蜒而下,滋养出一片丰饶的次大陆。相传创世之初,湿婆神舞动宇宙,不慎将额间的一颗褐珠抖落凡尘,坠入丛林深处。这颗褐珠落地生根,化作一株灌木,叶片如翡翠雕琢,籽实似檀木凝珠,逢旱不枯,遇寒不凋。当地先民偶然发现,野鹿食此籽后,跃涧如飞,筋骨强健,遂称其为“Bakuchi”(阿育吠陀语“骨之珍宝”)。
彼时,东方中原的神农氏尝百草至昆仑西麓,亦寻得此草,见其性温味辛,入肾经能壮骨,入肺经可通络,便以“补骨脂”名之,记入《神农本草经》雏形的“草木识要”。这株横跨喜马拉雅的灵草,一边在南亚的梵音中融入阿育吠陀“生命能量”的哲思,一边在中原的医理中契合“肾主骨生髓”的智慧,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,悄然连接起两大文明的医学脉络。千年之后,当驼铃穿越兴都库什山,当商船横渡阿拉伯海,这颗“褐珠”终将在跨洲的医心对话中,绽放出跨越时空的光芒。
第一卷 吠陀初识·荒野觅珍
一、丛林鹿影
公元前1世纪,印度次大陆的恒河平原边缘,散落着许多以游牧为生的“瞿折罗”部落。部落青年阿吉特,每日赶着羊群穿梭于丛林与草原之间,却因连日阴雨,染上了“关节痹痛”之症——膝盖红肿如鼓,每走一步都似踩在尖石上,连最温顺的母羊都难以牵引。部落的巫医用遍了草药熏烤、酥油按摩,却始终无法缓解他的痛苦,只能叹息:“是‘Vata’(阿育吠陀医学中“风元素”)失衡,侵入骨节,恐难根治。”
一日清晨,阿吉特强撑着疼痛,独自来到丛林深处的泉边饮水,却见一群野鹿围在一株灌木旁,低头啃食着褐黑色的籽实。他从未见过这种植物,叶片呈卵形,边缘带着细密的齿痕,枝头挂满如豆的褐珠,风吹过时,散发着淡淡的辛香。令他惊讶的是,一只前腿微跛的老鹿,连吃几日这籽实后,竟能灵活地跃过溪流,与同伴一同奔跑。
阿吉特心中一动,忍着疼痛摘下一把籽实,用衣襟包好带回部落。他效仿野鹿,将籽实放在火塘边烘干,嚼碎后咽下。初时只觉辛香入喉,腹中泛起暖意,三日之后,膝盖的红肿竟消了大半;七日之后,他已能牵着羊群行走如常。部落族人见他痊愈,无不惊叹,纷纷跟着他进入丛林,采摘这种“鹿食神草”。
二、巫医辨性
部落巫医卡维,年逾七旬,精通阿育吠陀医学的“三体液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