琅玕珀韵:金石生肌记
下卷
第五回 边尘暗起伤卒泣 琥珀携风救军营
永和十二年秋,北方边境告急,羯族骑兵袭扰琅琊郡邻县,守军伤亡惨重。官府征召民间医者驰援,赵安自告奋勇,带着一瓷瓶琥珀微粉、半箱常用药材,随队奔赴军营。
军营设在荒坡上,帐篷漏风,药草短缺。赵安刚到,便被校尉拉去诊治伤卒——一个名叫阿武的士兵,左臂被马刀砍伤,伤口已化脓,整条胳膊肿得发亮,高烧不退,军医已断言“需截肢保命”。赵安掀开染血的布条,一股腐臭扑面而来,伤口深处隐约可见白骨,周围肌肤泛着青黑色——这是“热毒壅盛,气血瘀滞”之证,若真截肢,士兵便再也不能持械。
“且慢,”赵安按住准备动手的军医,“此伤虽重,却未蚀骨,若能清其热毒、通其气血,再用琥珀敛疮,或有转机。”他让人找来陶罐,煮了一锅黄连水(黄连苦寒,能清热燥湿、解毒消肿),待水温稍降,用干净的麻布蘸着反复冲洗伤口,将脓液和腐肉细细清理干净。清理时,阿武疼得浑身发抖,赵安一边轻声安抚,一边加快动作,“忍一忍,脓水去了,肉才能长回来。”
待伤口清理干净,赵安取出瓷瓶中的琥珀微粉——这是他临行前,林墨用玛瑙研钵磨了三日的细粉,比往日更细腻,泛着柔和的金光。他用竹制药刷蘸取粉末,轻轻扫在伤口上,粉末一触肌肤,阿武便低呼“凉丝丝的,不那么疼了”。赵安又取来军中仅有的当归、川芎,煮成浓汁,用纱布浸透,敷在琥珀粉外,再用布条缠紧,“当归活血,川芎行气,气血通了,伤口才能得养。”
接下来三日,赵安每日都来为阿武换药。第一日,高烧退了;第二日,伤口边缘长出淡红色的肉芽;第三日,腐肉完全脱落,新肌已慢慢覆盖白骨。校尉见了又惊又喜,连忙让营中所有外伤卒都来找赵安诊治。赵安便教士兵们辨认野地里的蒲公英、马齿苋(皆能清热解毒),捣烂后与琥珀粉调和敷伤,又让伙房煮些黄芪粥(黄芪补气,能助伤口愈合)给伤卒们喝。
半月后,赵安返程时,营中大半伤卒已能下床行走。校尉赠他一匹骏马,感慨道:“先生的琥珀粉,比金疮药还管用!只是这法子,为何军中医书从未记载?”赵安笑道:“此乃民间口传之法,我师父从山野间习得,尚未写入典籍。但只要能救人性命,便是好法子。”说罢,他策马扬尘,怀中的瓷瓶轻轻晃动,琥珀微粉的淡香,仿佛还飘在军营的风里。
第六回 洪潦过后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