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泽畔药友:配伍谣里藏真意》下卷(第1页)

《泽畔药友:配伍谣里藏真意》

下卷·千年配伍续新篇

第五回 唐时医家 验证成方

唐代的长安,西市“百草堂”的药柜前,掌柜孙思邈正对着一叠医案皱眉。近来关中多雨,患“湿肿”的患者激增,有的用泽泻无效,有的用猪苓腹泻,他想起年轻时游历淮水,听泽上村的歌谣“泽泻遇到猪苓,水肿就消了”,便决定亲自验证。

有个贩盐的商人,从岭南运货归来,得了“风水肿”,从头肿到脚,一按一个深坑。孙思邈给他用了泽泻五钱、猪苓三钱,加生姜两片煮水。商人喝了一日,尿量激增,三日后面目浮肿消退,能下地行走。他惊叹:“这方子比岭南的草药厉害!”

孙思邈又遇一老妇,患“脾虚湿盛”,腹胀便溏,四肢沉重。他想起“泽泻配白术,湿气全跑路”的歌谣,用泽泻四钱、白术六钱,加陈皮理气。老妇连服十日,腹胀消了,走路也轻快了,逢人便说:“孙大夫的药,像给我身子里来了场大晴天。”

他在《千金要方》中写道:“泽泻利水,猪苓助之,治急肿如神;泽泻配白术,健脾利水,治慢湿如良友。”还特意注明:“此配伍民间流传已久,验之临床,确有奇效,可见‘实践出真知’。”

长安的药铺里,很快出现了“泽猪散”和“泽术丸”。前者用泽泻、猪苓研末,治急症;后者用泽泻、白术制丸,疗慢病。药童们抓药时,总爱念那两句歌谣,掌柜们笑着说:“这顺口溜,比医书好记,比药方管用。”

有个西域的医师,来长安学习,见这两味配伍疗效显着,便记录在《西域本草》里,带回了波斯。书中画着泽泻和猪苓、白术的模样,旁注:“中国民间谣云,此草相得,能祛水湿,信然。”——这株淮水畔的草,借着配伍的力量,开始走向更远的地方。

第六回 宋时方书 收录成典

北宋的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编纂官陈师文,在整理民间验方时,发现“泽泻配猪苓”“泽泻配白术”的使用率最高,几乎遍布大江南北。他派人到泽上村考察,见村民们仍在用这两味配伍,歌谣传唱如初,便决定将其纳入官修药典。

“五苓散”便是此时定型的名方,由泽泻、猪苓、茯苓、白术、桂枝组成,治“太阳蓄水证”(外感后水肿)。陈师文在方解中写道:“泽泻为君,利水渗湿;猪苓为臣,助其利水;白术为佐,健脾制水——此配伍深得民间‘水肿消’‘湿气跑’之妙。”

有个赶考的举子,在途中淋雨,得了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