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造现场,数万名身穿专业施工机械外骨骼的工人如同蚁群般忙碌。而在他们的四周,有着更多的工业机器人在穿梭忙碌。
现在的施工阶段已经来到了中上层的区域,鹈鹕运输机将成吨的晶金板材运送到指定位置,纳米焊接机器人在高空环境中完成无缝拼接。
在最顶端的区域,已经来到了接近逸散层的电离层之中。反重力施工平台悬浮在数千米的高空,工人们穿着密封的工业动力甲,在虚拟现实投影的指导下安装轨道节点。
最震撼的是第五号人造重力井引擎的安装现场——
三颗直径三十米的金属球体被吊装到轨道顶端,它们的表面闪烁着暗金色符文,内部的核心正在释放稳定的引力场。当最后一颗球体就位时,整个轨道突然发出低沉的嗡鸣,仿佛某种远古巨兽正在苏醒。
“重力场稳定,轨道张力校准完成。”总工程师的声音在通讯频道中响起,“第五节点上线,系统负荷降低37%。”
(太空电梯的建造进度已达68%。)
(再有三台重力井引擎,人类将真正拥有通往星辰的阶梯。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相信这座“通天之塔”能够成功。尤其是在冯俊最先放出消息的那一段时间,很多人都认为冯俊是在对自己进行苦大炒作而已。因为在他们看来,在非赤道地区建造太空电梯?——痴人说梦罢了。
M国《科学前沿》杂志:
“非赤道地区建造太空电梯?违背物理常识的疯狂幻想!”——麻省理工学院天体物理学家凯文·莱特
H国社交媒体热帖:
#冯俊的太空电梯骗局#
“波斯湾的纬度根本不适合太空电梯,这不过是又一场资本炒作!他真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了”——某认证为“航天工程师”的网友
大鹅航天研究中心内部报告:
“即使不考虑纬度问题,现有材料科学也无法支撑如此高度的轨道结构……除非冯俊掌握了外星科技。”——莫斯科真理报上面的一则文章
这些质疑并非毫无道理。如果按照传统物理建造理论,太空电梯必须建在赤道附近,且需要超强材料来承受轨道张力。
但冯俊的“晶金纳米合金”和“人造重力场”技术,彻底颠覆了这些认知。他们自然不相信这些,因为这些在他们的眼里,是不可能出现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