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026年9月4日)当欧亚大陆的炮火硝烟意外地陷入一种尴尬的停滞时,世界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。8月5日的那场撕破黎明的边境冲突——德军铁骑与联军在白罗斯防线的猛烈撞击——距今已整整三十天。然而,预期的全面战争并未爆发。
在东线,德国人如同精密的钟表匠,正一丝不苟地“调整”着白罗斯的国界:这里推进几十公里建立缓冲哨站,那里占领一座战略价值不明的村镇。西线,法兰西强大的占领机器上,偶尔会迸发零星的火花——抵抗组织炸毁一座变电站,伏击一辆补给车队,这些新闻成为报纸角落里不痛不痒的“安全隐患”。除了这些,战争,这台看似马力全开的钢铁巨兽,竟诡异地陷入了低沉的怠速状态。
私底下的暗流涌动远比公开的炮火喧嚣。欧洲的会客厅和保密电话线路中,关于“和平谈判”的试探性风声已难以抑制地泄露出来。两次世界大战留下的集体创伤如同刻骨铭心的刺青,烙印在每一个普通欧洲人的灵魂深处。
即便是以胜利者姿态傲视欧陆的德国,其国内也并非铁板一块。疑虑的声音在教授的书房里、在工人的酒吧里、在主妇的闲谈中传播:德法联盟的实力固然强横,但要消化整个欧洲?那是帝国才能完成的狂妄梦想。
持续的军事管制带来的压抑、经济停滞的隐痛、以及战争本身不可预测的风险,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:是否该在战果尚未被鲜血冲淡之前,为这没有尽头的消耗划上句号?维持现有的胜利果实,结束冲突,恢复某种“正常”,似乎成为了各方心照不宣的渴望——至少在民间层面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与此同时,在战火暂时被隔绝的亚洲,另一场尴尬的“胜利”正上演着,主角是H国。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“干预”了南亚的棉亚内部事务,推翻了新兴民选力量,将流亡的“前政府”残余重新扶上权力宝座。出兵的理由冠冕堂皇:“稳定地区局势”,“保护国民利益”。一时间,国内官媒锣鼓喧天,庆祝着对“恐怖势力”和“西方干涉”的伟大胜利。
然而,当胜利的欢呼尚未散去,棉亚的现实却狠狠抽了H国一记响亮的耳光。
被H国强行“护送”回权力的前政府官员,如同提线木偶般僵硬地行使着职能。首都表面平静,但走出几公里,整个国家就陷入混乱。
棉亚各地,一个接一个的地方领袖——部落长老、市长、甚至青年学生团体—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