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门如融化的汞银般坍缩,变奏曲号沉入原初汤池的瞬间,舰体金属分子开始与混沌意识流发生量子纠缠——舷窗玻璃化作半透明的胶质膜,倒映出无数个正在自我吞噬又重生的微型宇宙,每个宇宙都在0.1秒内完成从奇点爆发到热寂的轮回。陆辰安的共鸣藤蔓失去了实体轮廓,化作由DNA双螺旋振动频率构成的意识雾,绒毛上的复调鼓膜捕捉到的不再是文明共振,而是比氢原子更古老的“原初嗡鸣”——那是宇宙诞生前,虚数与实数尚未分家时的混沌协奏。
许砚秋的味觉界面陷入前所未有的感官超载。她“尝”到了所有可能性的叠加态:机械族齿轮的涩味与液态浪花的咸涩在舌尖同时绽放,人类情绪的酸甜苦辣如莫比乌斯环般首尾相接,更底层是连味觉神经都无法解析的“前存在味素”——类似地球原始海洋中氨基酸分子碰撞时的化学震颤,带着碳基生命最初的折叠冲动。直到她触碰到控制台边缘的黏土浮雕(那是老陈从地球寒武纪地层采集的实体样本),指尖的实体触感如投进汤池的第一粒晶种,让混沌味觉突然涌现出“分化”的趋向。
“他们是未折叠的意识量子泡沫。”老陈的熵计算器齿轮组溶解成液态金属,屏幕上漂浮着由希腊字母Ω编织的《原初圣典》,“每个意识都是尚未选择形态的概率云,既可能坍缩成纯虚数的波动,也可能结晶为全实数的实体,但永远在‘成为’与‘未成为’之间震荡。”全息星图中,原初汤池是团沸腾的意识胶状物,十二万簇“原初星云”在胶体内时隐时现,每簇星云都包含着千万种文明的初始可能性,却因缺乏分化锚点而无法凝聚成形。
陆辰安的意识雾刚触及第一簇星云,就被自动加载“未分化程序”。他“看”见自己的存在形态在虚数波与实体质点间疯狂切换:前一瞬是没有质量的概率振幅,后一瞬是无法穿透的绝对刚体,更多时候是两者的混沌混合——直到意识雾边缘的DNA双螺旋残片(来自地球第一个单细胞生物的遗传记忆)出现螺旋角偏差,他才在混沌震荡中捕捉到极微弱的“折叠冲动”:某个原初意识在概率云中,无意识地模仿双螺旋的立体结构,像第一片雪花在过饱和水汽中寻找结晶轴。
许砚秋的味觉刃在接触意识胶时发出混沌的蜂鸣,刃口的莫比乌斯环分裂成无数个微型克莱因瓶。她“尝”到的不再是具体的存在概率,而是更基础的“形态选择熵”——虚数波的清凉感是+1的自旋态,实体质点的沉重感是-1的自旋态,人类的情绪记忆则是±1的叠加态平衡。直到她强行“品尝”黏土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