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纱布!再拿些纱布来!"
薛宁的声音在教会医院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响起。文夕大火过去一周,长沙城满目疮痍,但生活必须继续。原来的医院建筑在大火中损毁严重,只能在院子里增设帐篷作为临时诊疗区。
"来了!"胡湘湘小跑着送来一叠刚消毒的纱布,动作麻利地协助薛宁为一名烧伤患者更换敷料。
薛宁欣慰地看着这个进步神速的"学徒"。火灾后的胡湘湘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,不再是那个莽撞的少女,而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医护助手。胡家暂时住在教会后院的小屋里,胡湘湘每天跟着薛宁学习,进步惊人。
"很好,记住烧伤换药的关键是轻柔和无菌。"薛宁轻声指导,"这位先生二度烧伤面积达30%,感染风险很高。"
胡湘湘认真点头,小心翼翼地按薛宁教的方法操作。患者是个四十多岁的码头工人,火灾时为了救邻居孩子被严重烧伤。
"薛大夫,"患者虚弱地问,"我这条胳膊...还能干活吗?"
薛宁检查了一下创面:"恢复得不错,按时换药,坚持做我教你的手指活动,会好起来的。"
走出帐篷,胡湘湘小声问:"薛姐姐,他的手指关节真的不会僵硬吗?我看那些肌腱..."
"如果坚持复健,希望很大。"薛宁揉了揉酸痛的后颈。连续七天的高强度工作,她的体力已接近极限。
"薛医生,院长请您去会议室。"一个护士跑来通知。
教会医院的院长布朗医生是位六十多岁的英国传教士医师,在大火中坚持留守医院,保住了大部分医疗设备。薛宁整理了一下皱巴巴的白大褂——这是大火后唯一一件还能称为"干净"的衣服——走向主楼尚未完全修复的会议室。
推开门,她意外地发现除了布朗院长和安娜护士长外,还有几位穿白大褂的中国医生,以及...顾清明。他今天穿着正式的军装,坐姿笔挺,肩章在阳光下闪着微光。看到她进来,他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。
"薛,来,坐这里。"布朗院长和蔼地招手,"我们正在讨论灾后防疫计划。"
薛宁在唯一的空位——恰好挨着顾清明——坐下。桌面上摊开着长沙城区地图,上面标注了受灾最严重的区域。
"薛医生,"一位戴圆框眼镜的中年医生开口,"我是市立医院的林主任。听说你在烧伤治疗上很有心得,使用了一种...特殊药膏?"
薛宁瞬间明白了会议主题——她的"超
(本章节未完结,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)